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省农广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乡村振兴添活力

  乡村面临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须一支知农爱农的实用人才队伍。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广泛吸纳乡土人才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技术技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这上面显示的是种植基地里的土壤湿度、日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福清市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必玲指着数字大屏向客户介绍,基地里温室大棚的实时环境数据一目了然。

林必玲(右一)远程查看种植基地 学校供图
林必玲(右一)远程查看种植基地 学校供图
余海燕(右一)参与合作社生产 学校供图
余海燕(右一)参与合作社生产 学校供图

  林必玲是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省农广校”)培育的农村实用人才。他说,过去的传统大棚种植全凭经验,现在应用智能化技术,绿丰农业的精细化种植管理,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以大面积种植的辣椒为例,实施精细化管理后产量能提高10%到20%,每斤售价能够提高1角到2角”据林必玲介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增收30%至40%。

  懂技术、善经营,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蓝天之下,千亩火龙果田阡陌纵横,与红色屋顶的村庄交相辉映。“之前我们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几千元,现在我们统计的是超过4万元。”日前,厦门市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厦门市翔安区富美大宅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锦芳说。

  “土生土长的社区干部都没有专业技术背景”陈锦芳说,最开始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合适,就不断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学习技术,外出考察市场并选定了火龙果产业,“一开始自己试种、教村民种植,后来引进一名台商建设观光农场形成了规模效应,就顺势以党建引领创办合作社方式吸纳村民共同发展火龙果产业。”

  如今,大宅火龙果已经入选全国“一村一品”,陈锦芳也成为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敢创新,爱分享,拓展传统农业引进新项目

  从普通农妇到致富“领头雁”,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海燕实现了人生“逆袭”。

  多年前,余海燕看着家里和乡亲们滞销的茶叶,一筹莫展。“技术和营销是我的短板,我就参加省农广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等组织的种植技术、农产品经纪人、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边学边干。”余海燕说,现在她已经能与省农科院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示范推广“茶菌”融合技术及模式,正在共同研发“豆菌融合”技术。

  提升品质,打绿色牌,余海燕说干就干:成立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商标“闽之艳”开展品牌化运作;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研发“茶菌融合”技术,解决了茶有机副产物量大、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有机肥,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原料。

  据了解,省农广校课程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学科老师来自省人行、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渔业局、省林业局、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以及基层单位。在省农广校学员中,余海燕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福安,陈莉瑾引进、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推动了象环葡萄产业迭代升级;在福清,黄建复兴“福清煎茶”,带动了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及周边约1000名农民发展茶产业致富;在南平建阳,江正兴带领村民复兴“漳墩小白茶”,年产白茶达3万多斤,岩茶5千多斤……

  “在产业中发现人、在产业中培养人、在产业中用好人,打造一支长期稳定扎根乡村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省农广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省农广校将加强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需求,办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等,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注入人才活力。记者 张立庆 (记者 张立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