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11月12日电 (记者 林春茵)1907年,厦门中华茶园成为福建地区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至今,福建与电影相遇已逾百年。
在正于厦门举行的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福建电影光耀海峡:“福影·泰宁之夜”厦门登场,八闽电影巡展从泉州起步,四川福建联袂拍片落地,八闽戏曲电影工程启动,“福影联盟,光耀海峡”合作联盟再度纳新。

“福建正努力打造全国电影的‘东南之强’。”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在出席“福影·泰宁之夜”活动时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在对外开放、中西交流的厦门,我们来思考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回溯百年光影,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朝群印象最深的是,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中国战争电影之父汤晓丹曾拍出在粤、港、沪三地卖座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2004年获颁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在主旋律和武打片类型上,福建电影成绩不俗。在金鸡奖始创的1981年,福建电影制片厂的《小城春秋》一炮打响。福建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嘉民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的《木棉袈裟》1984年横空出世,票房高达1.4亿元(人民币,下同),这是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合拍片。
这10年来,福建电影与中国电影共振,焕发活力。福建针对电影业发展给予产业扶持政策,尤其惠台惠外政策先行先试,对台资外资影视机构给予奖补、场地和税收上的多重优惠。

目前,福建拥有厦门、平潭、泰宁三大影视基地,重点培育出30个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入驻基地影视企业数量已突破1500多家,带动电影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世界文化遗产地,福建省泉州市向全世界展示了深厚的人类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许多影视作品创作灵感源泉和取景拍摄地。
“泉州这座宝藏之城带给我们团队很多灵感,电影不少取景地在泉州的古厝巷弄,打造出了影片温情的基调。”电影《爸爸的谎言》导演杨木生告诉中新社记者,影片还大量融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和非遗元素,全面展现福建美好的地域风光和浓厚的人文风情。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曾祥辉认为,福建以“福”命名,孕育了福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和华侨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影视创作的题材宝库、外景福地。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也认为,福建拥有深厚、多元、交融的文化传统形态,是开展电影创作的宝库。
近年来,福建本土题材触“电”佳作纷呈,如《古田军号》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守岛人》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大型连续剧《那山那海》聚焦福建畲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为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收视榜的持续领跑者。
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辉称,福建正以数字赋能,推动国有电影企业改革发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电影企业健康发展。
北京无限自在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玮杰认为,在福建,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张彦表示,福建将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集产、学、研一体,企业、基地、高校相互支撑,优秀作品和人才竞相涌流的电影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全国电影的“东南之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