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5日电(叶艺琳)“数字化劳动力是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构建的软件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规则明确、重复性高的工作, 解放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福州市委原主委林绍彬在调研多个来也科技的数字化劳动力建设项目后,于提案中如是说。
今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数字化劳动力首次得到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这表明了我国十余年浩浩荡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有了新的着力点。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一是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改造,多见于智能制造、数字政府、数字医疗等领域,二是创造全新的虚拟数字场景,多见于数字文娱、数字消费等场景。”
总而言之,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技术革新工作与生产方式,提升工作与生产效率,创建全新的工作、服务与商业模式,对抗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生产效率增长放缓困局,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数字化技术是重要的手段,而数字化劳动力则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实施者。
由此,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数字化劳动力的普及与推广将成为落实我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措施。
重心转变,从参与防疫到助力强化公共卫生体系
随着在各行业各场景深入应用,数字化劳动力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功能与价值也逐渐凸显。而身为医疗工作者,林绍彬尤其关注数字化劳动力在科技战疫等医疗防护场景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数字化劳动力在执行重复度高的工作时有着独特优势。在配合防疫人员做数据核查与决策时,“IA战疫·核酸结果汇总机器人”,在上海抗疫过程中,将医院控疫员原本 6-7 小时的工作量压缩到1小时,这样人工智能与人才专能的协作方式不仅提升效率与准确率,更切实提升民众的体验感。

6月初党中央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就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表明在当前这个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数字化技术的需求重心已逐渐从高频次转变到常规化,从定制化转变到规模化。数字化劳动力因其灵活性、可复制性,除了在战疫场景外,还将在智能导诊、慢性病防治、住院看护、智能家庭医生等场景发挥更大的功能,助力建设强化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技术下沉,开始深入“基层”辅助社区工作者
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随着林绍彬委员等的大力推动,数字化劳动力参与数字福建建设也有了更精准的切入口。 7 月 24 日,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又一国家级实验基地落地福州,福州鼓楼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研究院正式成立。
来也科技、航天科工、闽江学院、长威科技、福信集团等高校企业正式成为研究院理事单位。鼓楼区政府也将带领这十家高校企业,共创形成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聚集区,打造智能社会治理样板间,推动区域数据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劳动力的建设者来也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积极构建数字化劳动力与基层智慧治理的典型场景与标杆案例,提升社区数字化治理水平,让数字化劳动力真正下沉到基层,切实为社区工作者提升效率,为社区居民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逐步向前,为真正的人机协同探索“福建经验”
“建议出台以福建为试点逐步面向全国的引导政策。由福建省先行先试,探索数字化劳动力快速普及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数字化劳动力提供“福建经验”。”此前,林绍彬委员提案内建议道。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全球劳动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放缓等情况,数字化劳动力的重要性已达成普遍共识。欧美等国家正在大力普及数字化劳动力,如美国联邦政府保罗总务署、国防信息系统局、国家税务总局在内的超47个部分已经部署超过5000个数字化劳动力;英国已经建立无人政务审批中心,可以进行7x24小时无人值守,这些国家的数字化劳动力密度目前高于我国,鉴于此我国的数字化劳动力建设也将会加快布局。
目前,数字化劳动力已走过第一阶段业务自动化阶段,正处于与弱人工智能(AI感知等)结合的数字劳动力第二阶段。下一阶段,数字化劳动力将与通用人工智能充分融合,能够自我学习,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帮助人类构建新工作场景与生活场景,实现新时代的人机协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