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1日电 由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史玄之博士独立著述的《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近日由国家一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与龙门书局联合出版。据悉,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史的学术专著,详尽阐述了中国双语教育之源头——晚清双语教育与实践发展史,旨在从历史中寻找当今汉英双语教育、外语教育发展可吸取借鉴的经验,为研究双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拓宽视角。
史玄之博士长期从事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与研究汉英双语教育,是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员、Henry Sweet 历史语言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语教育史、语言政策与规划、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海外华文教育史等。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改革开放后,外语在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外语教育质量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遗憾的是,中国外外语教育长期被认为是“费时低效”、“质量低下”。不少专家认为,语言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的剥离,成为影响中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之一。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以汉英为主的双语教育被当作解决中国当今外语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汉英双语教育,指的是分别使用汉英两门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传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和提升学生外语水平的双重目的。然而,双语教育目前被不少教育实践者当作一件“舶来品”,盲目地从西方国家引入各种双语教育模式,而忽视中西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差异,造成汉英双语教育出现“水土不服”的新问题。
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史玄之博士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事实上,中国并非没有双语教育的先例。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双语教育就已成为新式学堂实施的主要教育模式。研究过程中,我大量收集了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等一批施行双语教育的晚清近代学堂史料,并做了详尽分析,特别是追踪了这些学校毕业生的成长轨迹,认为晚清双语教育史可以给予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启示。”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一书,根据晚清各历史阶段双语教育背景、性质、目的、范围、内容、成果和影响的不同,将晚清70年双语教育史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争时期三个阶段,分别叙述、分析了这三个阶段中国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特点、进程及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通过描述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大学堂等新式官办学堂的双语教育实践,分析晚清双语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以及双语教育实践对教育政策修订的反拨作用,以期为当下中国语言政策制定、双语教育实践提供历史启示。
《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一书共28万余字,分成七大章。记者注意到,在专门论述晚清双语教育历史启示与现实裨益的第七章,总结、归纳了当今可以从晚清双语教育史中吸取的六大历史经验:一是外语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深度结合;二是寻求外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平衡;三是提高外语语种选择的多样性;四是成立高质量的双语教育师资团队;五是强化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六是重视不同层级双语教育的衔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