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剪纸既是漳浦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在1300多年前,剪纸技艺伴随开发漳州漳浦的步伐,被一批批中原移民带到这里,逐渐装点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漳浦剪纸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地方盛传,是因为这里有一群追求美、创造美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被尊称为“花姆”的女性。旧时,漳浦有“坐花姆”的习俗,姑娘们成亲之前要到花姆家学习刺绣、剪纸、裁缝等女红技艺。花姆会按照传统剪纸样本剪一套赠送学徒学习,在不懂如何拿笔的情况下,学徒们则利用灯火冒起的烟熏贴着纸样的纸张,产生复印的效果。所以,花姆赠送的样本也叫“熏样”,也是代代承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

“坐花姆”期间,姑娘们就靠花姆的熏样锤炼剪纸技艺,同时在花姆口口相传下学到许多与剪纸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那些进步快、成绩突出的姑娘也许会成为新一代的花姆。就这样,在花姆们的艺术创造和无私传授中,漳浦剪纸得以代代相传,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具有构图丰满匀称、线条连贯简练、风格细腻雅致的艺术特点。其“排剪”在羽毛、花瓣等细节的应用丝丝入扣、栩栩如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寻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

2008年,漳浦剪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12月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

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早期漳浦剪纸,多数是“花姆”们智慧创造的结晶。她们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剪刀和红纸是她们最忠实的伴侣。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剪刀抒发着内心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传递着自己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也是在细小的“咔嚓、咔嚓”声音里,一个地方美好的文化记忆得以保留下来。


提到漳浦花姆,自然绕不开四位神剪花姆——陈金、林桃、黄素、陈匏来,特别是沿海地区民俗与艺术的集大成者——林桃(1905——2010)。她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昂扬的创作热情,用百年苦乐人生锻造出简洁古拙的剪纸艺术,白描般地记录了闽南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个世纪的百年风雨洗礼,林桃的剪纸艺术以高超的心智和功底,化繁为简,进入化境。一方面她的剪纸仍然保留着民间传统图案纹样造型,从她的作品不难发现传统刺绣、剪纸、床花、桌花以及屋脊花等富于民间特色的艺术痕迹。她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图式中的题材、纹样、艺术构成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辩证扬弃,在否定与保留之间吸收了他人或先贤光芒的部分,融入的自己的创作思维结构中去并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这就形成了林桃剪纸艺术的“传统性”特点。

另一方面,她的创作强调审美的“自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形象性思维占据基础地位,而她的独创性又是她对世界观察思考的具体反映,从而使她的剪纸艺术创作带上浓厚的“原生态”的艺术特征。

大型文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收录了她的代表作,并在概论中称她“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福建省文联、漳浦县人民政府授予她“剪坛巅峰”“誉满神州”等牌匾。2004年,她被中央美院等单位评为“我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代表”,参加了《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展览》,为中国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她被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

如作品《捉虾》就很具典型性,具有神秘色彩,如果以一般性的正常思维来看,显然画面是荒诞的,人虾比例明显失调。作品中的虾体积远大于人,占据画面很大的空间,在欣赏者的视觉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令人震撼。为什么她的创作能够这样大胆呢?林桃一句朴素的话便道破天机:“虾大就值钱嘛。”原来这就是作者心灵祈祷的符号,林桃用她最朴素的语言解开她心灵的密码——祈求来日的丰收。从林老的角度看,这是她美好愿望的幻化。

林桃就是在自由创作中大胆根据剪纸艺术的一般规律和自身审美标准来塑造物象。正如她所说的“看啥想啥剪啥,剪纸全在于‘心窍’”,她可以不受任何框架的拘绊而随意地将自己的情感、想象表达出来,也许只有像林桃这样阅尽百年沧桑的智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今天,漳浦剪纸艺人们在老一辈花姆们所开辟的艺术道路上,运用聪明才智,把本属于闺阁私传的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既坚持传统,又适应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让漳浦剪纸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