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厚植红色基因的革命热土,绽放“长汀经验”的生态奇迹,也孕育了苍翠闽西的地灵菌蕈。
近年来,龙岩市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业“十大千亿产业”和“五千工程”建设工作目标,按照“专业化、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补短板、强优势,融合全产业链,打好“特”字牌,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跨越。
“龙”抬头
提质增效 做活产业
龙岩市食用菌栽培品种达40多个,开创了覆土地栽、棉籽壳代料发酵料和温控设施(高温冷库)周年工厂化栽培等多种模式,食用菌栽培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近年来,龙岩市以武平、长汀、上杭和漳平为重点,推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鼓励建设食用菌生态观光园,促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
从专业化、规模化到工厂化、标准化的大力建设,龙岩市补齐发展短板,逐步推进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
武平县天源绿食用菌场投资200多万元,建成菌棒专业化生产线1条,生产香菇菌棒200多万袋。
漳平市食用菌菌包生产线从无到有,仅2021年新增菌棒集中加工生产企业19家,年加工香菇、毛木耳菌棒4030万棒,覆盖菇农30%。预计到2025年力争菇农覆盖80%以上。
年产5000吨海鲜菇自动化生产与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在福建源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开花。
福建省远山惠民生物有限公司完成装袋生产线技改,新增全自动装袋机1套,从包重误差、中间孔洞、松紧度和高度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使工厂化生产工艺更趋于稳定。
……
一系列工厂化、标准化食用菌项目的建设成效,让龙岩市食用菌产业迎来新的“顶峰”。2021年,全市袋栽食用菌生产规模3.5亿袋,鲜菇产量25万吨以上,实现一产产值16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精深加工领域,助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福建永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灵芝深加工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福建永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建设灵芝产业基础设施,包括林下紫灵芝种植1000多亩、紫灵芝菌包制作车间、紫灵芝茶初级加工车间、产品展销中心、培训中心、科技特派员工作室等,涵盖了紫灵芝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和要素。
“未来,永灵生物将以荣获2021年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为契机,设立武平灵芝体验中心,走稳武平紫灵芝纵深发展之路。”福建永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赖良伟说。目前,永灵生物和广东国药集团联合研发系列紫灵芝产品,如紫灵芝食品、紫灵芝饮料、紫灵芝酒等。此外,其“紫灵芝栽培包及其他食用菌栽培一体化”项目于2021年底实施完成,实现了紫灵芝制种、菌棒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管理,预计实现产值2000万元左右。
利用央企优势,积极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齐心领“菌”致富路。
在上杭县五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工作:刚采摘下来的海鲜菇经过切齐、称重、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运往冷藏室准备出货。

据负责人林鹏辉介绍,2014年华润五丰古田基地成立了“上杭县五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央企华润集团旗下的五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龙岩上杭县工业园区建设《年产万吨食用菌生产与保鲜加工》项目,积极开展产业帮扶。目前,合作社每日可采摘海鲜菇约1.2万袋,倾情助力上杭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新突破。
除了“主打”的海鲜菇,2021年,上杭县五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入香菇、黑皮鸡枞及鹿茸菇的栽培和销售,致力打造成为一个多品种种植基地。上杭县五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投身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在工厂化食用菌种植项目中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黑皮鸡枞菌包15万袋,为30户家庭增加年收入2.5万元。
“特”字牌
做优做强 示范为先
龙岩市结合实施食用菌产业体系项目、标准生产示范项目,整合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
香菇是龙岩市出口创汇的主要食用菌品种,尤以长汀的“汀菇”闻名于海内外,为我国四大名菇之一,深受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青睐。自1993年长汀开创了覆土地栽模式栽培香菇后,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地的香菇生产多数进行反季节栽培,以鲜菇销售为主,一跃成为龙岩市农产品出口的佼佼者。
随着生产进入“快车道”,汀菇发展遭遇瓶颈期,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渐成“日薄西山”的颓势,如何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成为汀菇发展进程探索的主命题。
攻坚克难,创新求进,催生汀菇发展新动能。据悉,龙岩市在漳平溪南镇、象湖镇等地种植地栽香菇,采用“菌-稻”轮作模式,即一季香菇、一季水稻的模式生产,按香菇每亩1万棒计,菌菇亩产值7万元,水稻亩产1700多斤,农田亩产值达7.3万元,废菌料100%还田,实现菌稻双增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汀菇’在龙岩食用菌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历史悠久,享有盛誉。90年代末,覆土地栽香菇生产在长汀非常普遍,世纪之交,长汀县食用菌产值已达亿元以上。”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池启万回忆起他在长汀深耕食用菌领域的岁月,深有感慨,“出色的成绩,离不开广大菇农艰苦卓绝的实干奋斗,对于当时长汀菇农来说,‘汀菇’是脱贫致富的希望曙光,之于当今,‘汀菇情结’也是鞭策龙岩市食用菌产业不断做优做强做特的精神动力。”
珍稀菌类的产值日益凸显,粪草生菌的比例逐步扩大,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有效缓解了菌林矛盾,食用菌产业迈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各地立足自身禀赋,打好“特”字牌,推动龙岩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枝繁叶茂、多点开花。
林下掘“金”。武平以仿野生灵芝为突破口,整合林下经济项目资金,对发展仿野生灵芝的农户财政给予每亩500元补助,累计发展仿野生灵芝19000多亩,带动全市建立3万多亩林下仿野生灵芝基地。
“海”里寻“珍”。2021年,海鲜菇生产液体菌种应用技术在龙岩市集成应用,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龙岩综合试验站2个海鲜菇示范基地全部采用液体菌种,全年共示范带动企业栽培海鲜菇383万袋。
人工栽培羊肚菌是闽西山区农民较好的致富门路。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龙岩综合试验站总结出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将这套“真经”传播给广大菇农。目前,羊肚菌种植稳步扩大,辐射推广至3个县5个乡镇,新建示范基地10多个,共1000多亩。
白背毛木耳的生产栽培在漳平呈现盎然之势。漳平市新桥聚贤家庭农场以种植食用菌为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农场,引进毛木耳菌棒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高质菌棒可达500万棒。

“漳平毛木耳栽培生产辐射数个乡镇,汇集千家万户,户产规模都在五六万袋以上,个别达二十多万袋,成为许多农户的‘轻资产’!”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龙岩市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饶火火说。至2021年,毛木耳的生产以漳平新桥、吾祠等地为主,全市栽培规模8000多万棒,产量达8万多吨,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龚玉 通讯员 饶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