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第八届鼓浪屿诗歌节启幕。本届诗歌节开创性地将线上“云端诗歌节”和在地诗歌文化活动相结合,上百位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和万千“爱诗人”参与其中,形成一派清新生动的文化景象。
今年,诗歌节“实时在线”,线上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将举办原创诗乐诵演晚会、诗歌学术研讨会以及挖掘本地文化的“厦门诗歌地理”,还将联动多所高等学府和全球网友,同期开展云端诗歌节,包含“云中笺”青少年诗歌征集、“云中对话”“名家谈诗”“名家读诗”“网友读诗”五大版块。
鼓浪诗风远扬
丰富诗歌活动传承在地文脉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1月7日晚,鼓浪屿音乐厅舞台上,一台钢琴和一架中国鼓的合奏,拉开原创诗乐诵演的帷幕。
以《鼓浪屿之波》为蓝本的“变奏”改编,由参演过《大宅门》《铁道游击队》等多部影视作品的国民演员刘长纯领衔诵读,近六十位演员合力演出。诗声、潮声、浪声交织起伏,鼓浪屿音乐厅成为一座沉浸式剧场,诗歌绽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



当著名钢琴家殷承宗现身舞台,音乐厅涌起阵阵掌声。他曾主创并首演了闻名世界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从鼓浪屿走向世界的“音乐之子”。
不仅如此,首创切音新字的卢戆章、闽南话流利的荷兰籍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鼓浪屿的情人和女婿”文学大家林语堂、对中国妇产科学贡献巨大的“万婴之母”林巧稚、襟抱鼓浪屿月色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与风琴博物馆“缔造者”胡友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数位不同时代的鼓浪屿人,还在诗歌合诵中与观众影像“见面”。
舒婷、庞培、林秀美、陈东东等全国各地诗人和岛民们共度诗意之夜。诗人们感叹,鼓浪屿的存在就像一首诗。
当晚,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奖项之一“柔刚诗歌奖”举行颁奖典礼。经评委会两轮评选,第29届柔刚诗歌奖•特别荣誉奖颁发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柔刚诗歌奖•主奖由诗人孙文波摘得,王家铭获校园奖。
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浪屿诗歌节是鼓浪屿特色文化活动,影响了数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1月8日,《现代诗元素化合研究》研讨会呈现了最新学术成果;数十位厦门诗人共同原创的“厦门诗歌地理”环节,展示了诗与地理文脉的内在联系。1月9日,“诗歌厦门,文化厦门”新年诗会举办,融合诗歌朗诵、表演、主题音乐和才艺等环节。
以诗歌为交流媒介
诗人学者大众“云端相会”
诗歌在世界文学殿堂中拥有耀眼地位,中国是当之无愧诗的国度。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长卷中,诗歌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民族语言与民族情感的浪漫相遇。
“诗歌是我的信仰,我的精神寄托。”今年,鼓浪屿诗歌节与第29届柔刚诗歌奖特别荣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进行了“云中对话”。谢冕谈到,中国新诗一百年和中国千年诗歌史是连成一片的,新诗要从旧体诗中取得营养。此外,谢冕建议,要大力推荐当代优秀诗人与诗歌,让更多人来读、来欣赏。上世纪八十年代,谢冕撰写《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肯定了“朦胧诗”之新意,中国诗歌迎接又一个青春。“朦胧诗”与鼓浪屿有着独特联系,“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正是在这里创作,继而成为最为人们熟知喜爱的当代诗作。
参与共和国国徽设计者张仃夫人、94岁高龄的诗人灰娃,以饱满热情参与“云端诗歌节”,她说,“写诗的状态,有一种人间没有的美妙享受。”在诗人兼诗歌评论家唐晓渡看来,诗歌节是一种仪式,诗人交流产生思想火花,因为“诗是我们不得不诉诸的一种语言”。
芒克等五十余位当代诗人在线上朗读了个人诗作或喜爱之作。为了让更多爱诗人在“云端”被看见、被阅读、被聆听,本届鼓浪屿诗歌节通过“网友读诗”,为海内外的华人华侨隔空传递“诗音”。参与抗疫的医务工作者、热爱文学的退休教师、小文艺小清新的“大厂”白领、云南公益支教老师,甚至人工智能科学家,都以不同语言表达心中诗意。
作为此次诗歌节的重要版块,青少年原创诗歌征集还在持续进行。专家评委将对所有云端来笺的诗作进行鉴赏,于1月下旬评选出评委会大奖1名、诗意奖2名、创意奖3名和光芒奖10名。最高奖得主将获得往返机票和免费酒店住宿,前往鼓浪屿展开诗意旅行。
有趣的是,今年诗歌节还有一位特殊嘉宾——“小布灵”,这只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团队研发的AI精灵,机敏可爱。只要上传喜欢的图片,“小布灵”就会挑选出最默契的古诗,并创作一幅题画诗送给用户。
本届鼓浪屿诗歌节由中国作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指导,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中国诗歌学会、厦门市文联主办,厦门市鼓浪屿文旅中心、凤凰卫视领客文化承办。(记者 卢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