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上午,“艺海容物——陈为新从艺30年作品展”在福州启幕。本次展览以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为新30年来的学习、创作成果以及收藏创作为内容,通过对他30年来的从艺经历、成长过程的梳理,从一个侧面反映年轻一代寿山石雕刻艺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缩影。

展览开幕式现场,“为新印钮艺术馆”隆重开馆。另外,陈为新以明清印钮雕刻发展史为内容的研究专著《艺海容物——明清寿山石印纽雕刻研究与传承》也在现场同步首发。
活动由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主办,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等单位支持,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承办,中国寿山石馆协办。
活动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主持。
印钮,又称“印鼻”“印首”,是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印章,始于夏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先秦时代起,就已出现印钮的雏形。印章最初的功能是信物、佐证,后经明清文人数百年“诗书画印”“以印寄情”的文化洗礼,逐渐融入了把玩鉴赏的闲情雅趣,在实用性以外,艺术性不断增强,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雕刻艺术。当它与温润凝结、柔而易攻的福州寿山石相遇时,更是成就了印钮雕刻艺术中的无数经典。

“为新印钮艺术馆”是以印章文化与艺术为主题的艺术类展馆,坐落于著名的福州文化景区乌石山下,与三坊七巷比邻,面积约300平方米,馆藏丰富。此次展览,共展出包含南北朝至当代的各类印钮作品242件,其中南北朝至民国物件43件,陈为新作品186件,油泥稿13件。而且,印钮材质多元,不仅有福建本土最为熟悉的寿山石,亦包含其他多种材质的软性印石。此外,还有琥珀、水晶、象牙、德化瓷等不同材质体系下的印钮作品,可使印钮爱好者们一饱眼福,充分领略中国印钮的非凡艺术魅力。

陈为新1992年开始从事印钮创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擅刻印钮、动物,尤以古兽见长。在他的30年艺术生涯中,曾游览国内知名石窟、摩崖石刻等历代雕刻艺术经典,并且遍访各地博物馆、知名藏家。30年来,通过对数千件寿山石艺术珍品和众多文献史料的学习和钻研,使他意识到了“艺术之海,容纳万物”的内涵,唯有多见多闻,汇聚不同领域之养分,方有窥见艺术真趣之可能。
艺海容物,沉潜三十载。他与古为徒,师古却不泥古,博采众长,汲古为新。不但得寿山石印钮丰厚传统之滋养,更有良师益友之补益,使他在创作与研究领域,不断提升,渐臻堂奥。故此他深得明清古钮三昧,其创作的兽钮,以高古称奇,常予人以遒劲有力、形神兼备之感,诚如苏轼所言:“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陈为新表示:“承古韵,袭古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走近中国传统印钮艺术、寿山石石雕艺术,见到不一样的老师、学者,接触不一样的艺术形态,进而融会贯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历久弥新。”他表示,“为新印钮艺术馆”也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示空间,还是一个艺术交流、技艺切磋与传习的平台。
此次展览,既是陈为新对过去30年艺术人生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转折、新的起点。他希望下一个30年的艺术人生,既能破‘旧’又能立‘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新新不已。”
艺海无涯,道路无尽。容物求索,为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