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刚刚发布!三明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进展

  10号下午,三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三明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目前,三明市梳理办实事项目清单4677项。其中,重点民生项目2058项,其他惠民实事2619项,累计办结4235项,完成率达90.55%。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持续展现三明的特色和亮点,具体体现在:

  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树立标杆样板

  把开办“周末早餐会”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10月23日,市委主要领导邀请15名环卫工人共进早餐,协调解决环卫工人慰问金和高温补贴发放等11项困难问题;10月30日,举办三明企业家“周末早餐会”,梳理汇总24条企业家意见建议并下发责任清单;12月4日,举办残疾人“周末早餐会”,倾听残障人士心声,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基层群众的浓厚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村(居)民夜晚闲暇时间,依托广场、凉亭等居民居住集中的场所,以座谈、漫谈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市委组织部在全市乡镇(街道)推广居民夜谈会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上门服务,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截至目前,全市1927个村(社区)已召开夜谈会5200多场,下沉党员干部2.8万人次。

  11月初,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下沉到永安、清流、宁化、泰宁、建宁、工会、民政、文明办等部分县(市、区)及市直机关开展了第二阶段专项调研,我们针对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面进行指导,在推进各地各部门办实事项目上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市委7个巡回指导组也先后开展了5轮下沉指导,点对点化解办实事工作难点、堵点,力促为民惠民实事落地见效。

  进一步突出精准务实,保持常态长效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等民生实事,加快“一区六城”建设,在e三明“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开设“民生实事”、“一区六城”两个子栏目,面向社会各界广纳谏言,进一步畅通民意征集渠道。我们将及时研究梳理各方意见和建议,协助各地各部门有针对性得做好办实事项目谋划和推进。

  持续关注“一老一少”、生活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集中推出一批暖心惠民措施,推动实践活动从“办没办”向“优不优”提升。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疏导难、困难老人就餐、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不高等问题,全市13个心理健康辅导站开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421个中心校以上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市区首家标准化长者食堂——三元区万寿延长者助餐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全市建成老年助餐点14个,实现助餐服务与医养结合、生活照料、心里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叠加融合。新增“双减”政策落实、城市内涝治理等2项重点任务纳入市本级常态化办实事跟踪项目。

  近期,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对“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讨论。从民情搜集反映机制、项目民主决策机制、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和工作激励考核机制方面入手,围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项目清单化管理、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十一个方面,初步探索基层党组织可复制、可借鉴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

  进一步凝聚奋进力量,营造浓厚氛围

  把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作为生动教材,进一步营造浓厚办实事氛围。围绕教师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专题案例收集。发挥好上下联动作用,选优推荐三明案例,建宁县《为企解难把“问题清单”变“满意清单”》、市妇联的《“近邻爱心敲敲门”巾帼志愿服务》、沙县区的《共享数字成果,助推小吃发展》等一批质量高、成效好、示范性强、群众认可的优秀案例得到中央、省、市媒体关注并予报道。

  着手组织实施了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紧扣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提出的八个方面内容和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提出的五个方面内容,重点关注基层一线、民生服务、群众口碑等方面择优筛选优秀案例,目前该活动已经进入案例筛选阶段,下一步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运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

  进一步做好结合融入贯通文章,把学习教育成果运用到破解发展难题中去,扎实推进“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活动、“大招商招好商”活动、“依法和谐征迁”百日攻坚行动和“大爱三明”主题活动,抓好医改、林改、教育、国企、开发区等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明市“我为群众办实事”

  ——文明城市创建推进情况

  创新社区文明共建机制

  社区处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工作事务杂、任务重、人手少,缺人又缺钱,我市紧盯“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要”两个堵点,创新文明社区共建联创机制,出台实施《三明市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创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建联创理事、议事、工作、财务和考核通报5项制度,明确各级文明单位每年支持社区的共建经费数额。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共筹集共建经费达413万元,有效缓解社区创建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市创城办作用,协调市领导定期深入挂包社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级文明单位通过志愿服务、联建共创等方式到社区报到,为社区解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已成为全党全民关注的重点。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1个实践所,实现了市、县(市、区)两级和乡镇(街道)全覆盖。在192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实践站1824个,覆盖率达94.7%。中心建成后,三明市坚持“一县一特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三元区打造的“一党委、三中心”“有事找书记、服务零距离”等工作品牌,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群众如愿点单、社区精准派单、受众全面评单的正向互助,得到群众点赞,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

  建设市民文明积分平台

  三明市在全省首创市民文明积分制,建设积分平台,是顺应互联网+,弘扬“好人好报、德者有得”正能量的实招硬招,让市民的文明行为有收获。

  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受众面广。凡参与三明各类文明创建且自愿注册的市民,均可参加文明积分。目前,全市共有118.9万人参与文明积分,近一半的常住人口都已上线。

  二是便利性强。将志愿服务、无偿献血、文明交通等行为纳入市民文明积分,市民可在平台上即时查询积分和兑换积分。

  三是普惠度高。整合政务资源和市场资源,免费停车乘车、体育健身、住宿、入学、体检等成为文明积分可兑换的物品,“小积分”攒出“大文明”,“小善举”也有“大实惠”。

  用好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

  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重新改造升级,今年4月已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馆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人民牢记重要嘱托,在新思想指引下,做实做足文明三明文章,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生动实践。今年6月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3个、全市唯一)、入选全省(100个)、全市(16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重新开放以来,接待中央、省、其他地市等各类参观团队400多批次、1万余人次。

  市委文明办、市公安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也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各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

  三明市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交出一份优异的“三明答卷”。(记者 童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