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40周年,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昨日,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走进福建省漳州市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女排的“娘家”里,寻觅中国女排崛起腾飞的秘密。
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由历史照片、中国女排姑娘刻苦训练时使用过的部分实物及各种荣誉奖章、奖状、奖杯仿制品,签名排球、题词、剪报、刊物、画册等大量珍贵翔实历史资料组成。


每届奥运会,女排总是中国观众们关注的热点,即便是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未能出线,也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女排在他们心中的份量。
中国女排曾在1981、1985世界杯,1982、1986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五连冠”队!此外,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2019年世界杯也先后五次夺冠。

这段传奇的历史,要从女排在漳州的娘家说起。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事业。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在诸多体育项目中,排球广受中国人的关注。
为发展排球事业,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建一个排球训练基地。选点组几经周折,终于选定在了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的漳州市。
为了如期完成建设,迎接全国各支排球队的到来,被称为“排球司令”的原漳州军分区司令员兼体委主任于克钊调来部队战士,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仅用23天,就盖起一座有6块“三合土”场地的“竹棚馆”,并整修了附近4块场地。

至此,女排的冬训队如期开进漳州,中国第一次排球大集训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1976年,国家体委决定重新组建中国女排,由当时中国男排主力二传袁伟民挂帅,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在南下漳州的火车上,37岁的袁伟民思绪万千。当时的中国女排比赛成绩在世界上只能排第14位,他暗下决心,要吸取世界各强队的长处,创建一支中国式的,既有高度又有灵活性的,能攻能守,能高能快的全面型球队。为此,中国女排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
草创阶段的集训条件十分简陋,住宿地点分散,训练在毛竹搭起的“竹棚馆”和附近的室外场地,中间要走十几分钟,还要经过一片大农田。
生活条件艰苦,训练条件更艰苦。赶上雨季,“竹棚馆”内“三合土”潮湿,队员一滚就是一身泥。队员多次翻滚,“三合土”一层一层磨掉了,垫底的煤渣露出来了、划破队员的大腿、肘部。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没有叫累、叫苦,没有人趴下,她们提出“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的口号,卧薪尝胆,强化训练,成为了后来中国体育界弘扬的“竹棚精神”。
正是这样的竹棚精神,深深鼓舞和教育着排坛新人,为后来中国女排夺取“三连冠”“五连冠”创造了条件,更为“女排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88年,中国女排兵败汉城奥运会,进入低谷期,为鼓励中国女排走出低谷,漳州市委政府提出“人均捐赠一元”的号召,动员全民,建设中国女排腾飞馆,还创国内先例,为女排姑娘提供“自助餐”,改善伙食等。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女排在漳州重新组建后,女排姑娘们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严格的训练,开创了中国在“三大球”竞技赛场上的新境界,从“三连冠”到“五连冠”,从世界杯折桂到奥运会夺魁,中国女排一次次登上世界排坛巅峰,为祖国争得了荣耀,成为人们心中敬仰的英雄。
女排姑娘们回顾她们的成长过程时说道:“我们夺取世界冠军是从漳州起步的”。


郎平教练还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来表达对漳州的深厚情感:“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
为弘扬中国女排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漳州市于2000年在漳州基地北区建成“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如今成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每年都有各地的游客,专程到此,了解中国女排以超常规的训练,用汗水、泪水和血水,磨练出的精湛球技,感受“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