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县域基层体校,南安市体育学校多年来的努力在今年夏天结出硕果——从这里走出去的南安籍运动员李发彬、黄东萍在东京奥运会上先后夺得男子举重61公斤级和羽毛球混合双打冠军,不仅书写了泉州体育史新的华章,2枚金牌还成为本届奥运会闽将金牌数的“半壁江山”!
基层体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如何持续为省队和国家队发现、培养和输送“冠军苗子”?这座占地仅155亩的县级业余体校,凭什么能够一届奥运会诞生两枚金牌?记者日前来到该校一探究竟。
“选好苗子就是成功一半!”
跑道上,一群少年争先恐后,挥洒汗水;绿茵场上,另一群少年积极拼抢,喊声此起彼伏……尽管寒露过后气温骤降,但记者在南安体校探访时发现,这里的训练气氛依旧火热。7岁的学生王逸杨一遍遍重复练习着基本动作,回忆起奥运会时和队友们一起为李发彬、黄东萍呐喊加油的经历,小孩仍旧激动:“发彬哥、东萍姐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们学习,争取长大后也拿个奥运会冠军!”
“少年强,则中国强。”答案,或许就藏在这群新苗的身上。
南安市体育学校校长杨再发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学校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机制,突破招生选材难题,坚持走体教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夯实育才基础,提升体校的综合实力,确保优秀体育苗子‘选得进、留得住、送得出’。”
“选好苗子,就是成功的一半!”杨再发表示,学校坚持选材第一,每年都会组织全体教练员深入各乡镇小学“选苗子”,“初选的苗子要集中到学校进行短期集训,经测试、文化考试、体检、面试,再择优录取。像李发彬就是我们学校的举重教练王德兴到南安龙门小学挑选新苗子时发现的”。

“发彬天赋高,校领导都认为是棵‘好苗子’,应重点培养。”回忆往事,王德兴历历在目,“他在体校一边认真读书,一边刻苦训练,每天清晨就会跟着其他20多名大队员一起在铁皮房里做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基础性训练。他不仅体育科目进步快,文化学习成绩也不赖!”
20年后的夏天,李发彬在东京“金鸡独立”,勇夺冠军。弟子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王德兴成就感满满:“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和做法是对的!”
探索完善网点校建设模式
“探索网点校建设模式,是我们办校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动项目训练进校园,优选后备人才,黄东萍就是通过这一模式培养起来的。”杨再发介绍说。
把时钟拨回2002年9月,年仅7岁的黄东萍进入南安体校设在国专中心小学的羽毛球训练班,师从启蒙老师黄建红。仅仅经过3年的培养,她就成功被输送至福建省少体校。
这种模式由学校派出教练员,在具有传统项目基础及一定训练条件的学校建设训练网点,不断巩固业余训练。在网点校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基础训练、培养兴趣,好的苗子可以向上输送,其他的运动员则升入普通中学学习。截至目前,南安体校已完成击剑、射箭、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田径等10所网点校的建设。
在训练过程中,学校根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各项指标要求,对计划、总结、选材、大纲考核、技术档案等常规进行规范要求。各项目教练员全面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特点,合理安排,区别对待,力争训练科学实效,为运动员输送到上级体校、体工队打好基础。在运动员输送后,教练员会持续跟踪输送运动员情况,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和思想动态,尽到保驾护航的责任。
“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重的是一个全面,不只要强身,更要健脑,德才兼备才能发展得更好,良好的文化成绩基础,让体育苗子走得更高、看得更远。”杨再发说,李发彬每次回南安探亲的第二天,总会马不停蹄地到母校的训练场,与教练、老师和小队员交流经验,无形中也发挥着榜样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南安涌现出陈海威、黄东萍、李发彬、黄少坤、王乌品、陈冰冰、叶泳涛、许燕茹、戴伟斌等优秀运动员,先后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同时,南安市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全省一流体育强市创建目标初步实现。(记者 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