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9日电(吴见明 傅尚荣 刘曜榕 胡鑫 钟炜俊) 驻守在沙县小吃发源地的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认真学习贯彻武警部队、总队两级针对“如何加强新时期伙食管理工作”通知,紧盯“三个围绕”先行先试,以沙县中队为试点,用好伙食新标准,引入驻地饮食文化,创新组伙新模式,服务部队官兵,提升部队战斗力。请看该支队创新升级组伙新模式后给官兵就餐和舌尖带来的新变化。

弘扬光荣传统,在“传承+创新”中提升保障效益
走进该支队沙县中队饭堂,一股浓郁的小吃香味铺面而来,扁肉、拌面、鱼丸、糍粑、金包银、芋饺、炸米冻、灯盏糕、烫嘴豆腐仔、卤鸭头……等等沙县小吃美食,陈列在我们眼前。
中队炊事员陈义杰对这些小吃的制作都能熟记于心,2009年12月,从小吃着莆田卤面长大的他,从莆田仙游参军入伍,来到支队服役,一呆就是12年。
刚调入中队,中队组织参观驻地的沙县小吃城,他就被沙县的各种小吃所吸引,他在同一批战友中第一个报名加入后勤岗位,他开始买菜谱自己研究沙县小吃,他常说“我要用我的味,温暖战友的胃”。

如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队伙食烹饪、小吃制作上颇有研究,对50多种家常菜、30多种小吃的烹饪方法做到熟记于心,并能在日常伙食保障中呈现在官兵们的餐桌上。
该支队武警沙县中队有着光荣的建队传统,建队29年来,中队秉承“让战士当兵两年,受益终身,每个人回去都有做小吃的一技之长的建队理念。”中队100余名老兵退伍返乡后,都找到了创业致富之路。
支队王亮政委到中队欣慰的说:“育人铸魂工程关系到战士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战士的切身利益,我们带兵人不光只管战士一阵子,更要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管用一辈子”沙县中队走在了前列。
“酵母”作用是无穷的,中队发动官兵成立了“沙县小吃”兴趣小组,采取邀请小吃技艺师傅来队教学和依照推广教材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中队能自制小吃30余种,还不定期安排人员到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进行系统化培训,真正培养一支能够担负保障任务、爱岗敬业的小吃人才队伍。
只有组伙模式升级,才能让战士找到家的归宿。中队把沙县特色小吃和官兵家乡菜融入日常伙食搭配中,使官兵在中队就能吃到过去上街下馆子或回家才能品尝的美食把沙县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烧麦、烧饼、锅贴等多余种官兵爱吃想吃的小吃引进中队早餐后,完全改变了过去早餐“馒头包子加稀饭”的情形。
好的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指导员刘曜榕感慨的说:“目前,中队参与制作小吃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中队还将发动每名官兵做一道家乡菜、学会几种家乡的特色小吃,组织轮流到厨房值班,进一步满足官兵不同口味的需求”。

创新就餐模式,在“传统+升级”中优化食堂设施环境
酒店式自助伙食保障模式,将“橱窗式”点餐服务引入中队,官兵可根据个人需求向炊事人员实时点餐,使官兵选择性更加突显,真正达到“你点我做、现点现做、即点即吃”的效果。走进中队饭堂,现代化的餐桌和浓郁的小吃文化氛围让官兵们吃每一顿饭都是享受。
在传统餐炊制作过程中,炊事员主要依靠菜刀、切板、灶台这“老三件”加工办伙,很多菜肴面点经常处于“有想法,没办法”尴尬局面。官兵就餐也是“小值日忙前忙后,紧紧张张就餐完毕”,几乎没有就餐用餐的“享受感”和“放松感”。
中队司务长叶朕介绍说:“中队今年投入最大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餐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采用轻型铝质板进行吊顶,安装吸顶LED灯,多装了一台电视机和空调,努力营造有清新绿叶、有宣传挂图、有温馨提示、有电视广播的餐饮文化氛围,真正让官兵进入食堂就餐变为一种享受,切实达到食物暖胃、环境暖心的良好效果”。

在创新就餐模式,优化食堂设施的过程中,中队大力发扬民主,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可让中队司务长叶朕头疼。有的官兵认为这样升级会不会太地方化了,有的认为这可增加了不少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难度,还有人认为升级改造必须部队元素和现代化餐饮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改造升级过程中,中队积极征求官兵们的意见,还根据餐厅布局,合理设置“五区、四线、三分开”,确实做到清洗区、切配区、烹饪区、配菜区、仓储区相对独立,禽肉类、水产品、果蔬类和主食加工四线分开、并行作业。中队还因地制宜的设置了炊事衣柜、自助餐台、即点即食窗口,更加优化了操作使用空间。
如今,战士们都说:“面点师、烘培师都能自我保障,在中队吃饭是一种享受,特别训练之余可以喝上中队自制的甜饮和果茶,心里不用想着大街上店铺的饮料和奶茶了。”
中队还采取以炊事人员和小吃兴趣小组为主体的“食堂承包”制度,主要负责炊事制作、帮厨、备餐、餐具清洗消毒、公共卫生清理等伙食保障全面工作,优化了各环节保障流程。
餐桌连着战场,保障关乎胜负。四大队大队长刘永春介绍:“优化饭堂设施,也是严格执行去年中央军委制定下发《关于调整部队基本伙食费标准的通知》,依法提升中队伙食保障质效,既是满足官兵身体营养必需,更是保障战斗力建设的基础。中队下步还要根据官兵训练、执勤需求科学配餐,合理调剂伙食,充分发挥新增伙食费的质量效益,努力提升官兵膳食营养水平”。
转变保障思维,在“制度+流程”中规范管理运行秩序
“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偏好各有不同。”该大队教导员傅尚荣介绍,现在的战士多数都是“95.00”后,入伍前接触社会时尚元素多,大多数都对“汉堡、鸡翅、薯条、牛排”等感兴趣,这对后勤炊事人员是一种新的考验,不但要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还要转变保障思维,走好伙食改革之路。

陈班长,来一碗拌面;陈班长,来一碗馄饨;陈班长,来一碗南霞牛肉粉。在中队官兵就餐时,饭堂内的点餐窗口排起了长队,点餐窗口的提示器上今天供应拌面、馄饨、粉干的提示标语格外耀眼。从过去单纯的米饭馒头和粗粮,到自选主食,这也是该中队转变保障思维的新举措。
一个厨房运行如何,主要看制度落实情况。该中队严格落实“伙食管理五项制度”,规范从炊事制作到清洗消毒一整套保障流程。
中队长施军成带领司务长和炊事人员先期深入沙县驻地的酒店学习,学习“酒店式”就餐服务和餐桌文化。并积极探索酒店式自助伙食保障模式,将“橱窗式”点餐服务引入中队,官兵可根据个人需求向炊事人员实时点餐,弥补了一些传统就餐模式的弱项短板,使官兵选择性更加突显,真正达到了“你点我做、现点现做、即点即吃”的效果。
如何效仿“社会化”保障模式,这也是摆在中队的一道难题。中队集思广义,采取以炊事人员和小吃兴趣小组为主体的“食堂承包”制度,每天炊事保障组由2名炊事员和2名小吃兴趣组成员共4人组成,并做到小吃兴趣组成员每周一更换,主要负责炊事制作、帮厨、备餐、餐具清洗消毒、公共卫生清理等伙食保障全面工作,优化了各环节保障流程。
通过这种保障模式的运行,真正实现了官兵从分班组织备餐、清洗餐具等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达到了保障精简高效,安全可行的要求。如今,战士们就餐结束,只需要简单的收拾盘内的剩菜残渣,就可以用洗碗机全自动清洗餐盘。
一项工作最难的是坚持,中队通过改革实践形成了“经常性”工作流程。中队认真落实伙食管理工作日周月季业务流程,按照上级指示和时间节点推进工作落实,认真填写伙食账目公布表、伙食管理登记本、食谱、伙食费领报申请表和月份军粮决算报表,进一步规范伙食管理登统计软件,把经常性的工作流程化,进而不断优化了伙食管理的运行秩序。
驻地沙县小吃的引进,把后勤精细化服务做到“舌尖”上,餐桌上的变化提升了军心士气,在该中队“吃得饱、味道好、不浪费”成为常态。
上下联动,官兵同心,深入发力,大胆改革。从数月前不到85%的伙食满意率到如今95%的优秀答卷,这条始于“舌尖”的服务之路,真真切切走到了官兵心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