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农民手里的绿水青山产生财富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易碳3060”团队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让农民手中闲置的林地发挥价值,让农民获得了收益。
百余次乡村调研 洞察“两山”转化痛点
七年前的一次下乡实践中,90后自然地理学博士魏智华看到山间长势良好的林木,随口问起当地的村民,“你们的这些林子都有进行经营开发吗?”村民回答道:“村里面的林子基本上都闲置着嘞!现在我们乡村条件好了,有了煤气、电力,不怎么兴伐木烧柴,况且就这么点林子,拿去卖钱也划不来”。村民的这番话让魏智华对乡村的林地利用现状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让他立志为林农们做点事情。




魏智华在碳计量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了林业碳汇的价值,决定组建“易碳3060”团队。七年来,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扎根乡村,开发林业碳汇项目。
顺应时势直击痛点 让农民家中林变为真正的摇钱树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采取更有力碳中和措施。在“碳中和”大趋势下,森林碳汇年市值潜力约为130.14亿元。
林农是碳汇交易最大的受益者,但由于不懂碳汇交易、交易手续繁琐、碳汇技术传统落后,低效高成本等痛点,使他们无法广泛参与碳汇交易。“易碳3060”团队走进龙岩上杭、福州闽清、三明等地开展有关碳中和、林业碳汇价值、“两山”理论的系列宣讲,引发了乡村间的热烈反响,有不少的农民在宣讲后主动向他们了解相关细节,希望能把手中闲置的林地充分利用,轻松增值,改善生活。团队面向农民提供方案设计、计量监测、申报进场等一键式碳汇交易服务,助力为乡村振兴找到抓手——既解决了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问题,也开拓了闲置林地增收的新路径。
“两山转化”新引擎,全球领先的林业碳汇计量技术
“易碳3060”团队依托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全球气候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极为“乡村振兴”和“碳中和”两大国家战略相关领域提供生态系统碳循环遥感反演技术、激光面阵雷达高频树高监测技术两项核心技术,首创“空天地一体化智能计量模式”,实现计量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强适应性。
据了解,团队超前布局,已着手碳汇林经营与管理技术和土壤固碳能力监测设备的研发,预期能够分别增汇50%、30%,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念好林业碳汇生意经,画好美丽乡村山水画
目前,团队已与福建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龙岩市林业局合作,获得多地政府的认可,为实现双碳目标增加新动能。团队已为泉州安溪等省内外7地计量12个项目,覆盖林地面积193万亩,经相关部门认定,经济价值达3.25亿元。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团队仅7天时间计量11万亩,完成了碳汇交易,实现村集体碳汇收入473万元,3821户林农平均每户增收1113元。
近期,“易碳3060”团队与福州市闽清县省璜镇开展合作,打造碳中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在基地的推动下,与嘉珑村、前锋村、三新村签订了意向合约。在签约后,魏智华带领团队前往三个村庄开展初次计量。为了打通村民的信息鸿沟,团队成员开展了有关碳中和、两山理论、林业碳汇等多方面的理论宣讲,针对护林员开展岗前培训。
魏智华表示,“能用自己的专业与技术造福村民,为祖国早日达成‘双碳目标’添砖加瓦是我的使命担当。我和我的团队要做新时代的卖‘碳’翁,扎根乡村,持续惠民。”(记者 张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