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建瓯发现清代洪水碑记 亟待保护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日电 (葛悦月 魏永青)在福建省建瓯市柴巷34号,一面土坯墙,镶嵌着两块记录着二百多年前建瓯特大洪水的碑记,碑记长30cm、宽20cm,碑记砖面上的刻字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

  距地面2.25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艹三日又洪水至此”,左侧则刻着“五十七年楊潮遠造”。

  距地面3.4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艹一日大災洪水至此”,左侧则刻着“東楊潮遠記”。

  这意味着,1784年的洪水比1791年的洪水高度要高上1.15米,且1784年为洪水大灾。

  据《县志》中的记载:乾隆49年(1784年),大水毁城,淹没公私屋舍4000余家,溺死无数,水至黄华山脚下。

距地面3.4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艹一日大災洪水至此”,左侧刻着“東楊潮遠記”。魏永青 摄
距地面3.4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艹一日大災洪水至此”,左侧刻着“東楊潮遠記”。魏永青 摄
距地面2.25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艹三日又洪水至此”。左侧刻着“東楊潮遠記”。魏永青 摄
距地面2.25米处的一块碑记右侧刻着“乾隆五十六年,四月艹三日又洪水至此”。左侧刻着“東楊潮遠記”。魏永青 摄

  1998年6月22日就是建瓯市二十世纪以来最大一次洪灾,最高水位106.23米,相应流量高达21600m3/s,在这次洪灾中,建瓯市城区80%以上面积被淹,最深处淹没达11米,全市倒塌房屋12.52万间,经济损失21.23亿元。

  现在,将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重现期超过50年的洪水,其洪水量级为定义成为特大洪灾。

  据建瓯洪水资料记载,1784年洪水量级与“1998.6”洪水量级相当,最高洪峰108.37米,全市218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1.8万(当时建瓯人口50万)。这些记载印证了碑记的准确和真实性。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市区地处溪流交汇处。受武夷静止锋的影响,雨季高峰期上游各县市及本市易连续发生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崇阳溪、南浦溪和松溪三条支流同时发洪,或建溪与松溪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会很多,因此建瓯城区受洪灾的机会也多。

8月1日,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建瓯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邓宝生查看两块碑记。魏永青 摄
8月1日,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建瓯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邓宝生查看两块碑记。魏永青 摄
碑记坐落于破败的民房中,亟待保护。魏永青 摄
碑记坐落于破败的民房中,亟待保护。魏永青 摄

  当年洪水究竟有多大?淹没到了什么地方?相比资料文献,这块镶嵌在深巷斑驳土墙中的陈旧碑记,更直观地呈现了两百多年的情景。由于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这块碑记没有特别的标示,并不容易被找到,近日在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建瓯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邓宝生的帮助下找到了它。

  柴巷34号的住户吴生怒向我们介绍墙上的碑记时说:“仅靠我们住户的力量要保护它们很难,本来这里有两面墙都镶嵌着记载水灾和附近火灾的碑记,但现在只剩这两块完好的碑记了。”由于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很少有人知道这有清代碑记,更不知碑记上记载了什么,随着岁月流逝,天灾人祸侵蚀着它,它与它所记录的存在也将要湮灭无迹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