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李林:全国唯一的华侨抗日女英雄

  周恩来曾称她为“中国的贞德”,贺龙亦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2009年以来,李林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她是中共一大会址“缅怀墙”上的革命英烈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唯一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故事。

  “长大了回去改变我们的祖国!”

李林
李林

  李林,又名李翠英、李秀若,1915年11月15日出生在福建省龙溪县城(今漳州市区)。由于家贫,父母将襁褓中的她送人哺养。侨眷陈茶收养了她,起名李翠英。1919年,不满四岁的李翠英随养母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与养父李瑞奇相聚。

  1924年春,李翠英9岁时,正式改学名为“李秀若”,并就读父亲参与创办的华侨学校。有一天,在自然科学课上, 方寅老师在黑板上挂起了一幅中国地图,向学生讲述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不料,方老师被闯进来的驻校荷兰官员警告、嘲讽。“中国人怎么啦?中国比你们荷兰大20倍!”年仅九岁的李秀若慷慨相对。恼羞成怒的荷兰官员一把扯下那张中国地图,践踏在地,扬长而去。方老师脸色灰白。李秀若走上前去拾起地图,用手绢擦去皮鞋印,双手捧上讲台,方老师的神色恢复了。“孩子们,这大概是我给你们讲的最后一堂课了。”方老师颤抖着声音对学生说:“你们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回去改变我们的祖国!”

  李秀若在十年之后致中共中央妇委会的信中说:“因为我父亲在荷属的爪哇经商,所以我便是该地长大起来的,我14岁的时候便已经回到了祖国,在那时候,我只带回来一个深刻永不磨灭的印象,那是:‘荷兰人对于当地爪哇人专制统治与残酷的压迫,中国人在那里的不自由。’”

  “我开始确定了我应该走的方向”

李林集美女中毕业证书.
李林集美女中毕业证书。

  1929年,14岁的李秀若毅然归国寻找强国之路。半年后,李秀若以“归国侨生”的身份,考入了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创办的集美学校。据李秀若的同学邱宝钿先生回忆,秀若当年是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突出者。1933年12月,18岁的李秀若毕业。

  1934年春,李秀若考入浙江省省立杭州女子中学。在杭州期间,经常到西湖西泠桥南的秋瑾墓瞻仰凭吊。

李林(前左二)在上海爱国女中。
李林(前左二)在上海爱国女中。

  1935年2月,李秀若慕名转学到著名的上海爱国女中,并在国文课上挥笔写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李秀若的决心不光是写在纸上,除了发奋读书以外,还坚持体育锻炼。矮小的她因此变得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她心里明白:文弱书生是不能上前线的。她的顽强进取精神,贏得了师生的赞许。这年秋天,她当选学生会的宣传委员。

  在学生会里,她认识了比她高一年级的胡文新(方铭)。在胡文新的引导和启发下,李秀若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并逐渐懂得了在这大片的国土上还有一支广大的队伍,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而奋勇作战。她总结这段生活时说:“我开始确定了我应该走的方向。”

  1936年7月下旬,李秀若开始用李林的名字入读北平私立民国学院政治系。9月,加入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12月18日,李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道路。

  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巾帼女英雄

威震晋绥的李林。
威震晋绥的李林。

  1936年12月下旬,李林被派往山西太原,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军政训练班,并任训练班中共特委宣传委员兼特委第12连支部书记。训练结束后,由于李林归国侨生的身份,组织上决定让她在后方工作。李林不同意,坚持上前线抗战。据赵仲池《奔驰在长城内外的女英雄——李林同志牺牲二十周年纪念》记载:“在她的坚决要求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她了。”后来,李林于1937年10月,在偏关县创建了雁北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并担任政治主任。

李林与战友们活动在晋西北。
李林与战友们活动在晋西北。

  1938年3月底,年方23岁的李林被任命为雁北抗日游击第八支队队长。5月上旬,任国民革命第18集团军(八路军)120师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她驰骋抗日前线,威震晋绥地区,日军悬赏5000大洋捉拿她。

  1938年7月26日,李林调任牺盟晋绥边工作委员会暨中共晋绥边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兼管武装(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委宣传部长兼军分区司令员),主持干部训练班,创办《战斗生活报》。年底与志同道合的屈健结婚。

  1939年3月25日,李林受特邀出席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秋林会议),会议期间受阎锡山接见。10月25—26日,李林策划奇袭岱岳之战,亲身参与指挥、战斗,粉碎日军第七次大“围剿”,获得胜利。

 李林与时任晋绥边工委秘书屈健(后右一)结为革命伴侣
李林与时任晋绥边工委秘书屈健(后右一)结为革命伴侣。

  1940年2月1日,李林出席晋西北人民代表大会(又称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当选新成立的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并受贺龙接见。贺龙对她盛赞不已,向在场的人们介绍:“这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女同志,归国华侨大学生,来自大城市,能带着骑兵部队与日军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

李林(前右)与晋西北行署诸战友。
李林(前右)与晋西北行署诸战友。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4月26日,日伪军共出动8000余人,朝着雁北支队所在的平鲁地区包围而来。李林不敢怠慢,她连忙率领政卫连掩护大家撤退。由于敌人突然袭击,党委机关还来不及销毁材料,导致延误转移时间。这8000余名敌寇,直接将雁北支队的东西方向封死。期间,只有一小股先头部队顺利冲过封锁线,但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未能突围成功。

  李林与武装部长姜胜果断命令队伍调转方向,向着西北方向转移,北边和南边的敌人开始压缩包围圈。千钧一发之际,李林带领骑兵营的战士们,向着东面的村庄冲去。敌人误以为李林与骑兵营是雁北支队主力,便集中全部力量,紧紧咬住李林不放。就这样,李林用小股部队,顺利掩护大部队向南边突围成功。跑着跑着,李林趁着敌人还未追来时,她取下身上文件包,塞进路边岩石缝隙里,用土埋上。李林嘱咐身边的通讯员记住这个地方,等到突围成功后,赶紧来取走文件交给军区机关。随后,李林与剩余骑兵战士掩护通讯员离开,自己继续往东边转移,牵扯敌人火力。但敌众我寡,最终,李林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

  当他们冲到小郭家村背后的山坡时,另两名骑兵战士也中弹牺牲。李林赶紧下马,准备跑到山上一座小庙,与敌人进行最后决战。只可惜,人困马乏的李林转移途中腿部和胸部中弹负伤,基本丧失行走能力。李林将计就计,她倒地佯装已死,等到敌人扑上来时,连忙抽出别在腰间的驳壳枪,一阵连排扫射后,6名敌人应声倒地。此时的李林已血流不止,根本不可能冲出重兵把守的包围圈。但是李林清楚,大部队与机关和后勤人员已经顺利转移,相关秘密文件没有丢失。

战至孤身一人的李林(情境还原)。
战至孤身一人的李林(情境还原)

  看着慢慢靠上来的敌人,李林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这位抗日女英雄最终饮弹自尽,享年24岁。牺牲时,她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李林为了民族的解放斗争,“甘愿征战血染衣”,实现了她曾经立下“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李林殉国后媒体的报道
李林殉国后媒体的报道。

  李林殉国后,《新中华报》(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登“悼民族女英雄李林同志”,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新西北报》于5月26日发表《悼李林同志》的社论,社论中说:“李林同志的一生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斗争史,她的死,无疑是国家一个大的不幸和损失,尤其是晋绥边区的人民更是失掉了他们最亲热的保姆,失掉了光明的灯塔。”

  中央妇委和各媒体的悼念文章都是同样的一组关键词:性情刚烈,行动敏捷,每临阵杀敌,骁勇异常。

李林烈士陵园。
李林烈士陵园。

  1940年5月1日,李林殉国第六天,当地数千抗日军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场从一开始就哭声四起,许多人泣不成声,当地群众不断涌来,他们也都一片悲泣。李林牺牲时的血衣几经辗转,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为了寄托人们的无限哀思,在洪涛山区东石湖村高山脚下,建造了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着:“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

  1973年9月13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到大同访问时,称李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女英雄”,嘱咐雁北地委“要多宣传李林,要写李林的传记”。

  1984年7月,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纪念李林题词:“中国人民的好女儿,李林同志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李林英烈是全国唯一的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2009年9月,李林被中宣部等中央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光辉的一生、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