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为期两天的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暨“智慧海洋”主题论坛落幕。活动共吸引来自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70个团组120多位嘉宾参与。期间,与会代表以“海丝”为媒,进一步拓宽与海丝沿线及亚太地区城市的海洋合作空间,探索“智慧海洋”发展新高度。
印尼班达楠榜市地区发展规划局局长凯达曼莎•贾玛鲁丁代表新会员在发言中表示,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委员会开展合作,实现委员会的宗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管理官员刘宁作为新顾问代表坦言,非常高兴能够加入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为促进海洋治理合作贡献力量。
理事会成员代表,郑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潘新红表示,感谢福州市为会员们搭建的这个交流合作平台,郑州市愿以此为契机,发挥“四条丝绸之路”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各会员城市、沿海城市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论坛还举办了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专题活动。柬埔寨暹粒市、肯尼亚蒙巴萨郡、新西兰地方政府协会获评“最活跃会员”;城地组织亚太区秘书长博娜蒂娅•坦德拉德薇博士和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院长陈建明教授获评“最突出贡献顾问”。
据悉,五年来,委员会吸纳了城市和组织会员65个,覆盖5大洲、27个国家;聘请了顾问27名,专业涵盖智慧海洋、航运经济、海洋法律政策等多个领域。在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委员会发展态势良好,有力促进会员城市、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本次论坛以“智慧海洋”为主题,围绕“科技引领 向海而兴”,12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海洋相关企业代表共话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在主题研讨环节,缅甸仰光市城市发展委员会公共关系和信息部副主任梭·昂在主旨演讲提到,缅甸的长期愿景是确保这一代和后代全体国民都能够获得充足的渔品供应,这将通过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他相信本次以“科技兴海”为主题的“智慧海洋”论坛将以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方式来拓展海洋发展的空间,来促进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的发展。
“清洁城市蓝色海洋”项目顾问阿尔弗莱德•中妻在主旨演讲中建议,要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首先,要强调政府的作用;其次,要改变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通过“3R”原则减少重复使用垃圾;最后,要通过技术提升做好垃圾管理工作,从根源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使用,并且通过垃圾分类来防止塑料垃圾入海。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驻华大使刘娜与大家分享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海洋保护和发展,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所做得一些工作。她强调,应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她表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中国之间有大量的跨境合作机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双方的跨境合作和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陈能汪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借助“数字碳汇”项目开展全省滨海湿地的碳汇价值评估的案例。
哥斯达黎加驻上海总领事何思明介绍了哥斯达黎加蓝色智慧战略,重申了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协同增效,促进环境行动的实现。同时希望能够鼓励各国扩大保护区,为对话合作和投资贸易创造机会。
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忠杰分享了智慧渔业方面的资讯。他表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展智慧渔业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未来智慧深远海绿色养殖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向。
本次活动由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作为活动支持单位。(记者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