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岩城区罗桥节点提升工程新建的高架桥上,车来车往,井然有序。这段路是龙岩中心城区的交通要道,百姓常常因交通拥堵而困扰,随着罗桥节点高架桥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该节点交通压力,改善城市道路通行条件。过去5年,福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造”出宜居新环境。
龙岩城区罗桥节点改造提升工程为2020年龙岩中心城区“重中之重”为民办实事城建项目。工程建设将大大缓解“五路一桥”(北环西路、龙川路、双洋路、西安路、龙兴路和老罗桥)的交通拥堵问题。



“这两座人行天桥一座跨越龙岩侨中生活区的北环西路,一座跨越龙川北路,两座天桥通过烈士陵园山体步道衔接,实现跨越两条大道的功能,保证了行人通行和安全。”龙岩市政集团总经理孔华告诉记者,项目在罗桥与龙川路交叉口建设“Y”型人行天桥与山体步道衔接,完善周边慢行系统;在龙兴路工程起点建设人行天桥,联系东西向居民。
这5年来,像罗桥节点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全省遍地开花。“十三五”期间,福建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史以来投入最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换乘时代”。新改扩建城市道路7400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位近20万个,新建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管网3万公里,较“十二五”实现翻番。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1%大幅下降到7.22%,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环境更靓百姓生活更幸福。福州三江口生态公园,每天都会吸引不少市民在此游玩休憩,该公园北起魁浦大桥,南至清凉山,全长约12公里,总绿地面积1893亩。三江口生态公园在9月30日开园,国庆假期7天里客流量达13.7万人次,车流量超3万辆,成了福州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很适合周末遛娃,有许多儿童游乐设施,还有很好的生态环境,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市民余女士说道,在三江口生态公园可以零距离感受通透的闽江之美。
这5年来,福建持续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公园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人景互融,绿色共享,宜居生态的城市新格局。“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非常重视绿量的增加,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长21.59%,达到8.94万公顷,全省建成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三。各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不断完善绿地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明沙县区不少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貌焕然一新 。从2018年至2020年期间,沙县区相继完成了对老旧街巷罗家巷、曲巷、清水巷、池尾巷、班厝巷、田公巷等6个街巷片区的改造,总投资2750万元,改造面积约10.92万平方米,涉及1898户家庭。
沙县区城管局局长罗邦铭表示,改造完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旧街巷管线老化、楼体饰面脱落、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缺损、安全隐患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问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福建省高度重视城乡居住品质提升工作,“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全面推进棚户区、旧屋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全省70万户居民从棚户区、旧屋区搬出、住进新房,28万户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全省预计改造68.3万户老旧小区。
在宁德蕉城区城南镇福洋溪,清澈见底的绿意水道,碧波荡漾。而过去,福洋溪却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孳生,受到周边居民的诟病。蕉城区城南镇党委书记王致松表示,福洋溪长期以来,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排现象,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和损害中心城市形象。该溪经过综合治理成效凸显,昔日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孳生的福洋河成为历史,再度呈现“水质清澈、鱼翔浅底”的优良水体生态和景观风貌。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等各专项工作,推动基础设施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镇村水冲式公厕4个“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95%、自来水普及率8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2.1%,乡村基础设施和镇容村貌明显改观。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深入实施宜居环境、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畅通城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供水水质提升等专项行动,完成投资超过1.05万亿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基础设施10项主要指标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比例均居全国第3位。(记者 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