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前,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闭幕,一份答题时间为五年的“试卷”摆在了三明面前。五年后,这座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发展目标的绿色生态之城,又将在“绿色经济”这道大题中交出怎样的答卷?
为此,中新网福建频道联合三明市林业局特别推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明林改再出发”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围绕三明的文旅康养、林权改革等绿色经济“关键词”,聚焦三明走出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敬请关注。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明林改再出发”系列报道之三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13日电 (彭莉芳)卖空气能赚钱?看似天方夜谭,在福建省三明市却成为现实。

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一棵古樟树“探着头”屹立于村口,似在向往来者讲述千年沧桑。今年,古樟树的周身多了一面混凝土“扶手”墙,系村民为防止其失重倒下而砌上的。砌墙的钱,是村民用当地的“空气”换来的。
在当地,这次交易靠的是一张被称作“碳票”的凭证。
何为碳票?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也就是说,当地人不用砍一棵树,靠“卖空气”就能赚钱。林业经营主体要想提高碳票的价值,就得通过提高森林蓄积量来提高碳储量,实现森林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使“空气”可交易,让集体林变“活”,这背后,是三明今年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胆创新。
三明市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数十年来,始终新机制、盘活资源,持续深化林改。从上世纪80年代拉开全国“林改”大幕,到在全国率先试行林票制度,再到推出林业碳汇商品化新形式……如今,在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的城市,“林改”还将不断涌出新气象。

近日,三明市出台《三明市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聚焦当前三明市林改的突出问题,着力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业金融机制、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等8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推进林改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林业碳票制度方面,三明将继续深化林业碳票制度改革,推进林业碳票市场化交易;探索实施“碳票+生态司法、义务植树、金融保险”等模式;实施森林固碳储碳工程,营造碳中和林;探索林业固碳减排方法学,拓宽碳汇项目开发主体。
三明计划通过这些创新措施的实施,到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8.73%,森林蓄积量达1.9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400亿元,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到2025年,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高,优质生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生态高颜值、产业高素质、林农高收入。

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日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碳票”相关配套体系建设已在路上;三明打算依托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林业“碳票”登记、交易,推动“碳票”上市交易,变成真金白银。目前,全国首片企业碳中和林、全省首个绿色碳汇基金、全省首单VCS碳汇交易已在三明落地。
11月30日,三明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进医改、林改、乡村振兴和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
有此决心与创新,相关人士看好,已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三明,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上带来更多惊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