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之际,福州古厝“见证上下杭”摄影图片展在福州市画院正式开展。120幅摄影图片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上下杭的历史商贸文化,让观众了解上下杭。
明末清初,上下杭因水陆交通便捷,遂成闽北物产集散枢纽,街市迅速发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开埠之后,对外开放促进商业繁荣,至民国时期,形成高潮。诗句“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所描述的正是当时台江商贸繁华的景象,由此形成的商贾文化和浓厚的福州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特色,使上下杭获得了“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美称,也成为福州近代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篇章。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旧屋搬迁,百年历史留下的痕迹再次变迁。





此次展出的120幅摄影图片,均选自《见证上下杭》一书,为该书作者、福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建峰用12年时间拍摄而成。这些图片从信仰文化、古代桥梁、行业商帮、商会会馆、街巷里弄、百姓生活、故居娱乐、双杭搬迁八个方面展现了百年上下杭的历史商贸文化,重现了上杭与下杭由沙痕变成码头,由码头逐渐形成了贸易集市与住宅区,滨江商贸与生活的腹地逐步崛起的历史进程,用影像留下上下杭珍贵的岁月痕迹。
为何将镜头对准上下杭?杨建峰说,图片是最直观和生动的记忆,他自17岁起就在上下杭一带工作,对这片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三坊七巷的保护性改造让他意识到,没有记录下它改造前的原貌是人生遗憾。而上下杭是福州古老街区的另一处代表性建筑,如果再不为它记录点什么,会令他抱憾终身。
自2010年起,杨建峰开始了他的记录历程。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上下杭的大街小巷。为了拍摄出满意的照片,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来到同一个地方,只为寻找最理想的角度和光线。除了古厝,他还记录那里居民的生活场景和信仰文化,许多现在已经消失的画面都定格在他的镜头里。《见证上下杭》新书发布后,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了杨建峰的照片,激动地表示感谢,因为这些场景承载了他乃至他们那一代人太多太多的生活场景和回忆。
观众林女士在一幅幅街巷里弄的照片前久久驻足。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初中时从龙岩来到福州,住在如今的水部门兜一带,每天穿过青石板铺成的街巷去上学,看着街坊邻居在巷子里聊天、做事,每天放学和伙伴们在巷子里嬉戏。“这些照片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很怀念那时的生活。这就是乡愁吧!”她感叹。
摄影爱好者李雅真说,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杨建峰老师非常执着,有一种工匠精神。自己对上下杭的了解就是从杨老师的摄影里认识到的,她特别喜欢其中的反映市井生活的照片,非常接地气。“如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早年的生活场景都看不到了。”
摄影家协会成员王瑞忠说,他受到杨建峰的启发,在福州南街拆迁之前,也去走街串巷作了详细记录。“记录生活,记录今后的历史,这也是我们摄影人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注意到,此次摄影图片展的文字介绍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杨建峰说,希望来榕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国际友人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了解百年上下杭的历史风貌,也希望能让福州人民追忆起那些永远无法倒流的时光,在慰藉乡愁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对福州古厝文化的保护意识。
据悉,此次摄影图片展由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福州市摄影家协会承办,展期4天。(记者 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