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在漳州开发区店地村台林农场,漫山遍野的樱花绽放,不少人相约前来赏花踏青,感受着大好的春光。这些樱花树的两棵母树种植于该农场的山顶,来自台湾,由台中市的林文献父子种植。让林文献出乎意料的是,当年用于缓解思乡之情的樱花树,现在成为春日里的一道道美景。
昨日,记者在台林农场看到,樱花树上,一簇簇粉色的花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全展开了露出花芯,一朵有一朵的美,独具一格。这时,一阵海风拂过,花朵随风飘落,花瓣飞舞,别有一番风味。“落花的场景就像落雪,特别美,这里不是景区,却有不少游客从漳州市区、厦门、泉州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樱花。”农场主林文献说。
记者拾级而上,山顶的一棵樱花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比山下的樱花树更“高大魁梧”,花儿开得灿烂。林文献一边整理着新长出的枝叶,一边介绍:“这是一棵‘祖母’樱花,是吉野樱品种,山下种的都是它的‘子孙’。它已经种了23年!”
53岁的林文献,上世纪90年代初随父亲到漳州考察农业种植产业。1998年,因为地理环境非常相似,他们的农业基地落在开发区店地村,引进台湾水果种植。“漳州有很好的农业种植基础,而且我们的祖籍地在龙文区石仓村,来漳州发展农业,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林文献和父亲把10余种台湾果树苗带到漳州来,与之一起的,还有两棵樱花树苗。“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和父亲把两棵差不多50厘米高的樱花树苗放在行李箱里,带上飞机,从香港转机最后来到漳州。”林文献说,这两棵樱花树苗都来自台湾阿里山,一棵是源自日本的吉野樱,另一棵则是阿里山原生种的樱花。
“当时,父亲把这两棵樱花带到漳州,是想着把它们种在漳州的农场。因为事业重心移到漳州后,大多数时间就在这里生活,难免会想家,樱花盛开后,看着樱花可以缓解思乡之情,同时也能美化农场。”林文献说。
就这样,两棵樱花树在山上默默地绽放了二十几年,见证着林文献的农场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红火。“我们就这样‘孤芳自赏’了十几年,后来发现,樱花树不但美观,而且落花十分干净,十分适合做景观树,随着农场种植的品种越来越多,我就想着,可以用种植樱花树把不同的种植区域分隔开来,也起到美化农场的作用。”大约10年前,林文献开始从“樱花母树”剪枝嫁接,在农场里种起樱花树。刚开始,种植的只是两棵母树的品种——吉野樱和阿里山山樱。
后来,为了丰富景观效果和延长花期,林文献又引种其他不同品种的樱花。“现在大约有5种,颜色有大红、粉红、白色、白里透红、淡紫色等,每一种樱花的花期都不同,这种樱花谢了另一种正要盛开,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从1月到3月,这里都能赏樱花。”
林文献的农场本是主营果树,销售果树苗木和提供一条龙的农业技术服务。种植樱花,本是缓解思乡之情,没想到带来了另一番收获。“来我这买果树的,大都会到农场实地考察,他们看到我用樱花树做区域隔断并且美化农场,认为这个方法很好,他们的果园农场也要这样建设,所以他们来买果树,也要买樱花树。”一传十十传百,台林农场除了果树经营,樱花树也声名在外。“如今各地都很注重景观建设,近10年来我大概卖了5000-6000棵的樱花苗,销往全国各地,其中销往漳州本地的居多,最远的卖到武汉。漳州本地种植的吉野樱和阿里山樱,大多数是从这里引进的。”林文献说,他的樱花树苗都是以营养袋苗的形式销售,和卖果树苗一样,也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有心栽花花盛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林文献这样形容自己的农场经营。他说,他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靠自学和摸索,成为一名扎根漳州的“新农民”,“我在漳州与我的太太相识,并组建了家庭,我们一起经营农场,不断引进研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越做越好。我的孩子也热爱我们的事业,她今年读初中,对农场的花果种植了如指掌,每次有游客来,她都当起小导游。”林文献说,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本地人,他希望通过努力,为漳州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旁,他的妻子风趣地将这片樱花树环绕的果园称为“花果山”,而属猴的林文献就是“山大王”。
⊙记者 周杨宁 通讯员 林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