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黄志松:77年,续写建窑不老神话的老人

  如今,到了闽北建瓯,想一睹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建州窑,必定要前往建瓯市东峰镇坤口村的莲花坪。

  一个小山村,傍着五代时期王审知建立闽国,在建州凤凰山设立北苑御茶园,且因其后收归宋廷所有的背景。在山坳坳烧制斗茶的建安盏,经丁谓、蔡襄等御茶督造官的推宠与上贡,成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

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古老工艺,将泥拉成器坯。柔软的泥胚逐渐在黄志松手中成型,推、拉、收、一气呵成,这是建盏柴烧手工技艺的美,她隐藏在古老技艺传承的深处。魏永青供图
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古老工艺,将泥拉成器坯。柔软的泥胚逐渐在黄志松手中成型,推、拉、收、一气呵成,这是建盏柴烧手工技艺的美,她隐藏在古老技艺传承的深处。魏永青供图

  在建瓯市东峰镇焙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崖石刻和作坊遗址,明确表明石刻时间为宋仁宗赵祯庆历八年(1048年),即北苑御茶园鼎盛之时所刻。当时斗茶之风盛行,天下皆以鉴茶品茶、冲泡茶艺为乐。

  由于蒙元统治者文化的错位和生活习性的迥异,“斗茶”已不再兴,建安盏被淡化。但在建瓯市东峰镇坤口村,莲花坪黄氏家族烧窑人,千百年来,仍从事着烧制酒坛、缸、钵、碗的行业,黑瓷秘诀口口相传。

  2022年1月,建安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建瓯市东峰镇的黄氏黑瓷世家,引起外界高度关注,89岁的“建盏王”黄志松老人,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原来,天天奔波于各个窑口的黄志松老人,在这北苑御茶的产区,与含铁元素丰富的黄泥、红壤、高岭土瓷料打成一片,带着六个儿子在松树薪柴燃料丰富的区域建造龙窑,传承了采料、配料、淘洗、制坯、素烧、焙烧等十四道工序技艺的黄志松,在装窑焙烧过程中,火色观测和温度把控技术尤为高超,其烧制出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等佳品,倍受收藏家青睐。

  8月12日,在莲花坪的东辉易达建盏有限公司制坯成型车间,89岁的黄志松带着四儿子黄纲兴、孙子黄祥鑫,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古老工艺,将泥拉成器坯,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一气呵成,让人惊叹!

  黄志松老人说起他的爷爷黄仁造、父亲黄立勘早年烧制陶瓷,历经艰辛,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这十多道工序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几代人不断尝试,改进的成果。虽然那个年代,兔毫、油滴等系列建盏产品失宠,但运用古代配方用柴窑烧制的瓷器,甚至黑碗,均体现了与宋代建盏相一致的工艺水平。

  早在1979年,黄志松特别关注外地仿制建盏的烧制信息,运用47米长的龙窑,加工黑釉瓷产品,并将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的“建盏”在窑内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通过控火的技术,使釉面产生各种自然奇特的斑纹的技术,传授给儿子并逐一试验。

  说起技艺传承,黄志松老人认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早已不见记载,虽然有他父亲凭上辈人口口相传的配方还是不够的,传统的柴火烧窑能让产品在控火技术中,获得为数不多的曜变、油滴、鹧鸪斑纹为主的“建盏”。建盏烧制技艺要恢复,重要的是采用古法用木柴为燃料,釉面原料不加化学物品,原汁原味的让祖上的技艺发挥。

  烧制建盏的过程耐心而又虔诚,在窑内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瓷与火的碰撞,无数次的烧制,很好的作品甚至不足百分之一。但偶尔稀少珍品的出现却足可以弥补这千百次的失败。关于这一点,老人黄志松深深地明白:没有千锤百炼的失败,何以窥探深藏于奇美斑斓釉面上的密码!

  一个失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正因为有了黄氏家族那么多执着的烧窑人的坚守,才让建盏复烧工艺得到完善,试制出不少品质独特的兔毫、油滴等系列的建盏品种。这是传承记忆中的复刻,重拾了柴窑烧制建盏传统技艺。

  目前,黄家兄弟的作品,早已成了海内外人士收藏的最爱,黄家兄弟还热心为外地的同行建造柴窑,并热心为他们解决生产工艺提高的问题,近年就用自家柴窑,为外地同行烧制建盏70多批次,有力促进了建盏市场的繁荣与发展。(魏永青 葛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