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世界各国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积极的示范。目前,中国正在继续着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工作(第二期),准备在2022年申报。这是记者在17日下午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上得到的消息。
2019年,位于江苏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沿海湿地,世界上最大的潮间带泥滩,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东亚-澳大拉西亚迁徙路线的中心,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候鸟迁徙“高速公路”,汇聚了超过22个国家的水鸟种群,为世界上数量最多、多样性最广的迁徙水鸟提供了迁徙途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有很多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如红腹滨鹬、斑尾塍鹬等,最长迁徙距离超过1.5万公里,常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些长距离迁徙候鸟的保护,需要不同区域之间的配合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17日下午举行的《世界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上,国际著名鸟类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以系列遗产地的形式申报,首次将多处候鸟的关键栖息地进行整体保护,这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体制机制创新,也为世界迁徙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范例。
“盐城黄海湿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成功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夏泽翰也在视频致辞中表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在边会上介绍,滨海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目前,一些滨海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滨海湿地区域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中国的滨海湿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支撑着具有国际意义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数百万迁徙水鸟,还孕育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有冬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2022年,中国将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以保护中国黄(渤)海区域其它重要候鸟栖息地,推动全球共同守护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力和旺盛活力。
目前,中国已建立候鸟迁徙路线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管理信息交流与协作互动机制,建立与候鸟迁徙路线上相关国家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增进经验交流,共同推进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边会上透露,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二期提名地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已确定遗产地和缓冲区的边界范围,编制了申遗文本的初稿,并开始着手制定提名地的保护管理计划。
有江苏盐城的成功经验,多位嘉宾表示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充满信心。(记者 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