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经过整治,湄洲岛风光如画。湖石淉的“新生”,是湄洲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据悉,湄洲岛共有大小河流26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道占用、河滩开垦、岸线挤占乱象比比皆是。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过度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排,湄洲岛十河九枯,别说供水,部分河道还一度变成了臭水沟。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和“建设幸福河”的伟大号召相去甚远,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势在必行。
擎画清水绿岸蓝图
去年4月16日,湄洲岛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湄洲岛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为恢复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自然连通,促进全岛水质提升,近年来,湄洲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湄洲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湄洲岛坚持以全岛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因河施策,形成 “一轴、一心、三环、五脉”总体布置,以贯穿全岛南北的生态补水管线为12条河流补水,构筑下白石片、港楼片、下山片3个区域水循环流动,将26条河和23个池塘划分为宝澜街、湖石淉、黄金沙滩、祖庙文旅、城镇宜居5条水脉集中连片推进,全域治理,从而净化湖石淉水质,保护淡水资源,打造安全、生态、美丽、人文的海岛农村水系,让其成为群众满意的幸福河,助力乡村振兴。
划定生态廊道红线
“生态廊道红线是保障和维护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湄洲岛河长办工作人员说,湄洲岛坚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水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廊道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水生态空间,确保水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湄洲岛全域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以岸边不少于5米为界,不建与防洪、水文、交通、园林等无关的设施;集中开展整治,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四乱”突出问题,逐步修复河道生态空间及岸线;全面实施“一河一策”,选择安全生态的岸坡形式,维护河道自然弯曲,营造浅滩深潭;修建滨岸步道、过河汀步,重塑水面水景。通过“划界、清乱、筑岸、修路、种树、建景”等举措,湄洲岛综合整治河道15公里,生态岸线率达80%,滨岸景观带22万平方米,形成水润乡村、自然蜿蜒的农村水系,有效恢复和重建了河湖生态廊道。
复活鱼翔浅底绿水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渴求愈加迫切。“‘如何复活鱼翔浅底绿水,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是湄洲岛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湄洲岛河长办工作人员说,湄洲岛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把水补进来、让水多起来、让水活起来、让水美起来,逐步恢复河湖水体健康。
湄洲岛通过加强沿河截污,不许一个排污口污水入河,实现全岛污水收集全覆盖;通过加强清淤疏浚,清除河道垃圾,增强水体流动性;通过加强生态补水,实现中水利用和雨水收集补充河道,让主要河道常年细水长流;通过加强水系连通,逐步恢复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自然连通;通过加强绿化美水,补植水生植物,实现一河一景。同时,通过供给优质水资源、维护健康水生态、建设宜居水环境,统筹河湖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统筹滨水滨岸地带、亲水便民设施,设置景观节点,方便周边居民休闲和观水亲水;统筹河湖库海,防治洪水沙滩冲刷,改善扩植红树林,呵护碧水金滩。(记者 吴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