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杨厝村有三座并排的两进大厝,这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建筑叫林氏义庄,是清代开发台湾有功志士林平侯主持修建的一个慈善机构。在林家祖孙四代的主持下,林氏义庄持续办理赈济业务116年,曾是两岸历时最长的民间救济机构。日前,记者来到林氏义庄,实地探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解说】杨厝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这里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氏义庄就坐落在这里。
【同期】杨厝村讲解员 丁淑娟
它是由开发台湾有功志士林平侯在1819年为家乡创建的闽台第一家慈善机构,整座建筑历经两年建成,它集家庙、义庄、民居于一体。
【解说】林平侯与家族赴台湾垦殖致富后,念故乡族人贫苦,创办义庄,每年都从台湾运回大量稻谷和棉布,赈济赡养贫苦族人。
【同期】林氏义庄管理负责人 林清福
当时他回到家乡之后,看到家乡人的一些贫困嘛,所以在台湾划了一个五百多亩的土地,作为呢收入以后除交税之外,换白银都全部拿到这边,赈济给那些家乡贫穷家人,比如生一个女孩子,要多少棉花多少银子,男的多少布多少银子,还有读书也有,具体这些都要有个具体的数字。
【解说】林清福是林氏义庄的管理人员,平日里,前来义庄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林清福都会耐心地给游客们介绍着林氏义庄的前世今生。记者注意到,大厝内,前后进中间的西过水亭墙上,镶嵌12块道光元年正月立的“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碑文镌刻着办庄宗旨和赡赈条规。
【同期】林氏义庄管理负责人 林清福
这个是他原来赈济的一些制度、对象,比如说什么对象应该给多少钱,给多少棉花给多少布,给多少米,什么对象去念书了,应该给多少学费,这里面都是规定这。每年定于冬至日男给棉花三丈,每年定于春分日女给棉花三斤,那男的三丈的布,女的多少棉花,所以他每年都是这样子来这边领。
【解说】林清福告诉记者,林氏义庄施赈时间历经116年,至1937年被迫停办。林氏义庄作为闽台两地著名的慈善机构,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实属罕见。如今,林氏义庄虽已失去它原本的功能,但它却成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亦为研究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
记者 吴晟炜 福建漳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