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李国贞:奋战在外贸第一线 | 封面人物

  李国贞

  福建英达华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民革福建省直第四支部主委

  李国贞是一个低调的人。

  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网络上关于他个人经历的报道几近于无。但是依然可以从他的侃侃而谈中,透射出一个不俗的奋斗过往。

  李国贞出生在“爱拼敢赢”的福建,或许是从小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他审时度势、敢冒风险的性格。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2000年创立自己的公司,李国贞涉足外贸领域已有30年光阴,出口创汇累计近2亿美元,至今仍不遗余力地奋战在外贸第一线。

  奋发的初心

  人的一生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关键的几步,就在于对初心的坚守。

  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李国贞走上了当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的道路,那就是寻找一份循规蹈矩的工作,就职于福建某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电工商品部,担任外销员。

  不入其中,不知其味。在外贸业务上,李国贞一做就是10年,他用专业的知识和真挚的服务为公司创造价值。按照既定的轨道,李国贞或许就会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做下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渐不能跟上社会大潮流的变化,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大外贸、大流通的新格局。也是在这个阶段,积累了多年行业经验的李国贞有了出去搏一搏的想法。而且,当时外贸出口的形势相当不错,也让他增加了些许走出来的勇气。

  就这样,福州英达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于2000年横空出世,后于2010年更名为福建英达华工贸有限公司(下称“英达华”),他也一直担任公司的一把手,掌舵公司的发展方向。

  早在成立之初,为了能够让外贸业务更加顺畅,英达华在2001年底就获得了外经贸部批准的出口权执照,专业从事照明和电工产品等出口贸易,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20年来,在李国贞的引领下,英达华进行着扁平化管理,注重财务和业务风险管控,发展得相当稳健。这些年,英达华相继通过ISO9001、14001及18001体系认证,公司商标INTAIWA获得福建省知名商标称号,部分商品列入福建省名优商品目录,在业界的美誉度颇高,在供应商中信任度也极高。

  在探索市场的同时,李国贞时常报班学习以便更新知识和扩大视野。2009年至2011年,他在厦门大学学习EMBA课程,并在此间涉足了长距离越野运动,2018年更是以129小时19分完成甘肃“800流沙”(400公里)极限挑战赛。

  越野运动带给李国贞的不仅是身心的放松,还有心智的磨砺,他在运动中永不言弃,不断奔向目标的精神也在其事业的发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持续的创新

  英达华位于福州五四北泰禾广场SOHO楼,当我们走进的时候,李国贞就带着我们参观了公司的产品展示厅、样品检测室等特色鲜明的区域。

  在展示厅,可以看到每个架子上都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产品,有照明类产品,也有电工类产品,地方虽不大,却展示了2500余种商品。

  “早期的时候,我们外销的产品是以电工产品为主,后来慢慢开发照明产品。”李国贞解释道,国内外贸企业最一开始为了给国家创汇,因此偏向出口电工类产品。他曾经就职的公司早期主要销售的也是机电产品、电器产品,比如说开关、电机、马达、水泵、发电机等,“灯具相对偏向轻工产品,出口反而比较少”。

  据李国贞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由于本身的基础设施薄弱,灯具的需求并不多,发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那个时候哪里有很复杂的灯具和光源,顶多是电灯泡之类的,马路上随便拿一盏灯照明一下就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供应逐渐充足,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灯具成为改善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英达华也顺其自然地开启了照明类产品出口。

  得益于改革开放,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相继诞生,大大小小的出口代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李国贞拿下订单后,也是交由这些代工企业生产。他称,国外客商经常会带着样品过来让国内工厂开发,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劳动力充足,相对的价格就会低廉,“当时的外贸公司,很多都是靠国外客商提供样品”。

  李国贞所讲的其实就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最早出现于1978年,这种外贸形式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度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在这个过程中,李国贞这类贸易公司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提高供应链的加工能力,改进生产技术,丰富产品类别。渐渐的,国内贸易公司不再依赖国外客商提供样品,能够自主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产品,同时还主动走出国门学习考察,主动开发新产品。

  发展到现在,灯具类产品在英达华的销售份额中占比高达60%,电工产品占比大约为40%。为何比重会发生变化?李国贞表示并未刻意而为之,他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灯具是一种类似消费性的产品,随着社会进步需求越来越细化,而且灯具的寿命有限,需求量就会更大一些。

  为了保证出口产品的品质,英达华配备了完善的品质控制设施,具备对照明和电器产品关键性能指标的检测能力。作为自动化专业出身,李国贞对产品结构、性能、品控及改良设计等驾轻就熟,他认为,尽管英达华是以销售为主,但也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

  “产品有没有被偷工减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仪器来操作。而且只有了解产品的性能才能更好地推销给客户。”李国贞直言,前期要防患于未然,将产品质量把控到位,尽量减少风险,后期的检测花费、检测时间就会节省不少,而且还能取信于客户,打开销售市场。

  但在行业内,像李国贞这样配备检测室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少之又少。“我们现在面对的基本上是众多的小工厂,有的工厂尽管有检测设备但不齐全,没有像我们这样拥有一套完整的检测设备。”李国贞很重视检测环节,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满足进口国和买家对产品的规定要求。

  不仅如此,李国贞还会对产品的样式、性能等进行改进和研发,“想要保住市场份额,肯定要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是什么,要有更大胆的创新想法,才能和同行形成差异化,带来大量的订单,形成良性的循环”。

  李国贞总结道,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喜好需要沉下心来摸索和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

  顺势的抉择

  在做外贸的30年时间里,李国贞最大的一个体会是:门槛越来越高了。

  “早期的时候,中国人做的产品毕竟有限,而且是相对低端的产品,产品出口到国外,对当地的贸易商、市场、制造业没有什么影响。”但随着国内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中国企业能加工的产品就越来越多,李国贞直言,这就导致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工厂因竞争力差被迫关门,当地失业率上升,他们的产业生态也受到了影响。

  制造业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李国贞说,当这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会采取措施,像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像南美洲的很多国家都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但是很多国家设置了诸多不合理的门槛,这就使得中国的产品更加不容易进入。

  因此,李国贞才会格外重视产品检测。他并没有对贸易壁垒有太多过激的心理,而是选择顺应当下各国的外贸形势,修炼好产品“内功”。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李国贞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自己的产品品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让我们措手不及。”李国贞表示,此次疫情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运转。对于英达华而言,从最早的原材料提供、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或多或少有所影响。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爆发后,国内工厂不能正常开工,但李国贞表示,工人不能上班带来的影响有限,“因为春节的时候,工人本来就比较晚上班,我们大概晚了两个月开工。对贸易业务来讲影响更小,因为在家也可以办公”。

  后来,疫情逐渐向全球蔓延,英达华国外的订单量出现了缓和,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时间。李国贞对此并不担忧,他认为,公司出口的产品算是生活必须品,不是可有可无,时间久了还是有需求的。再加上国外受疫情影响严重,工厂不能开工,生产跟不上,也需要向中国采购。

  “对我们真正产生了影响的是在2020年底,当时材料价格、海运费暴涨,去年年底,很多进口冷冻食品检测出现问题,导致船运公司的成本增加,这些会转嫁到我们这边,海运费用涨了3—5倍。所以去年下半年,虽然公司业务都在正常运转,但是效益差了很多。”李国贞说道。

  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今年上半年,英达华的订单量有所增长,李国贞分析道,可能与今年的德尔塔印度疫情全球肆虐,国外企业受此影响大规模关停有关。

  令李国贞意想不到的是,今年防护类产品的订单也增多了,“国外客户会找我们采购防护眼镜、口罩等等,前一个月还在谈吸氧机订单,这些都是大订单,一个订单谈下来能够持平半年的生意”。无疑,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势头下,李国贞面对新的机遇,也做出了适宜的抉择。

  纵观李国贞的发展曲线,顺势而为是其一大标签。前瞻未来,他将牢牢抓住自己的看家本领,立足现有行业,继续贸易出口。同时也将尝试电商等新形态,紧跟产品潮流,不与市场脱节。

  发展的信心

  40多次参展、访问和考察,李国贞的足迹踏遍了29个国家和地区,对国际市场、贸易习惯和人文习惯有着切身认识和体会。

  “公司能够发展20年之久,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在行业内摸爬滚打30年的李国贞,见证着行业发展的起起伏伏,他很感恩时代赋予的机遇。

  实际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贸易公司迈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的展会参观和考察。李国贞告诉我们,以前国内的信息比较封闭,大多是通过广交会做外贸,用传真、电传来沟通交易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通过微信等移动互联方式来沟通更快捷便利。

  为了掌握更加有效的信息,李国贞经常到国外参加展会和展览。在展览上,他主要是了解当下最新的产品动态、款式、趋势、技术,还要认识一些新的客户。而且他也通过展会推荐自己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李国贞出国也会有计划地拜访老客户,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客户新的需求,“有时候他们也会带我们去当地的批发市场,深入了解当地什么产品比较受欢迎”。

  对于公司的发展,李国贞信心满满。30年的行业经验,让他对产品、市场、供应商的了解更加透彻,“做贸易肯定是有风险的,在发展过程中要顾及双方的风险,取得发展的平衡点”。

  他的信心还源自对行业的专注与专业。自创立英达华以来,李国贞始终坚持出口照明、电工类产品,他表示,大家都喜欢和懂行的人做生意,我们的专业性能够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客户快速建立合作关系。

  未来,英达华将继续做自己擅长的领域,避免冒进,坚持科技创新、与时俱进,远期将着力于系统解决方案,做科技型提供商,引领潮流。

  无私的担当

  在英达华,有一块专门的区域被李国贞规划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党员之家。

  据了解,民革福建省直第四支部的“民革党员之家”是于2019年9月花落英达华。在公司的墙壁上,还展示着民革的历程,以及党员们关于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李国贞介绍道,民革福建省委直属的支部目前有33个,目前只有第四支部成立了“党员之家”,全省创建了党员之家的民革支部屈指可数,“不超过十个”。

  早在1999年,李国贞就成为福建民革队伍中的一员,而他所在的综合四支成立于1987年,现有党员65人。由于突出的社会贡献,2012年他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1月份,第四支部进行换届,李国贞被推举成为新一任“大家长”。加入民革20多年,李国贞可以说是倾注了大量感情,因此当大家信任和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愿意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

  李国贞之所以成立“党员之家”,是为了给“居无定所”的第四支部党员提供一个交流场所。实际上,他做得也很用心,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也引来了诸多支部的观摩和学习。

  借助民革平台,李国贞多年来身体力行地散发着光与热。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他十分重视教育慈善事业。

  “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是很苦的,但念书的时候基本没交什么学费,有些老师还会帮助你,大学一整年的学费和书本费总共五十几块钱,但是学校每个月还给20元助学金,还有贷学金。” 所以李国贞认为,成长到现在,有了能力就应该回馈给社会。

  在屏南、福安一带,李国贞坚持了十几年教育捐助。学校方面,多以捐助电脑、风扇、音响等实物为主;学生方面,主要是进行一对一帮扶,初中生每年捐助1500元,高中生每年捐助2000元,到了大学如果还有困难也会继续捐助。据统计,李国贞向屏南一中在内的众多学校的60多名贫困学生连续10多年捐资助学,共计30余万元。除了教育,李国贞还向汶川地震灾区、南平灾区及新冠抗疫捐款,为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

  “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去做。”在李国贞看来,慈善就是量力而行,企业成长起来更要牢记社会责任,以打造社会型企业为长期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