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平,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福建建瓯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主任技师。
1983年9月参加工作,2000年10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现任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曾获福建省2014-2015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先进个人、十二五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南平市首批优秀卫生人才、南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疟疾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重大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2.4亿新发病例,超过40万人因感染疟疾死亡。疟疾在我国也是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疟疾,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这里面离不开像张芝平这样兢兢业业的防治工作者,他们坚持以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中心,数十年如一日地与疟疾进行斗争,为我们建立起了牢固的生物安全屏障。
怀揣梦想 学成回乡奉献青春
疟疾俗称“打摆子”,建国以来,南平先后发生了两次大面积的暴发流行,1972年发病率最高,发病人数达到43万余人,年发病率19.93%,占当年全省疟疾病例总数的81.2%。自幼在闽北生长的张芝平深知疟疾、丝虫、肠道寄生虫病对闽北人民的危害,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他选择了厦门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并早早地立下了用所学业务知识服务闽北人民的思想。1983年厦门大学毕业后,张芝平便长期致力于寄生虫病防治和研究,在前辈和老防疫专家的带领下,他开始了走村入户,采血镜检,送药上门的防治历程。
防治疟疾 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镜检疟原虫是一门技术活,蚊种分类对于判定疫区性质非常重要,张芝平苦练基本功,很快掌握了虫种鉴定和分类方法。在工作中,他针对镜检发现的疟疾病人,采用“送药上门、看服入口、服后才走”的防治手段,让闽北疟疾逐步得到控制。有一次,在蚊媒调查中发现,一种嗜人按蚊是当地疟疾传播的重要媒介,他和同事立马在全市开展了蚊媒监测行动,通过对嗜人按蚊分布区采用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浸泡蚊帐,每年1次,连续浸泡2年以上,直至未捕获嗜人按蚊为止的方法,很快就取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996年后全市就未再发现传疟媒介嗜人按蚊,次要媒介中华按蚊密度也大幅度下降。
为巩固消除广疟疾成果,张芝平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组织消除疟疾考核,到1999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为0.13/10万,10个县(市、区)先后通过基本消除疟疾考核。此后,为彻底消除疟疾危害,张芝平继续带领工作人员建立消除疟疾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培训广大基层疟防人员、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监测、快速处置输入性疟疾病例、落实嗜人按蚊复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方式不断巩固防治成果,从2005年起南平已连续多年无本地疟疾病例。
刻苦钻研 课题研究成绩斐然
为更好总结相关防治经验,张芝平组织人员编辑《闽北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五十年》,这成为南平市防疫史上具有史料价值的参考资料。2010年,南平成为福建省消除疟疾的2个试点设区市之一,承担了解决消除疟疾工作中如何证明和如何确保持续发展的课题。张芝平担任“消除疟疾行动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并负责全面启动消除疟疾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南平市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顺利出台,并全面启动“四热”病人病例血检工作,落实以传染源控制和管理、媒介防制等防治策略和各项技术措施。在他的带领下,南平建立了包括传染源控制、媒介监测、健康教育、培训在内的一整套消除疟疾工作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3月,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对南平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确认南平全面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成为全省第一个达到消除疟疾国家标准的设区市。
此外,由张芝平主导的课题组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通讯作者2篇,共同作者4篇。2016年7月,经南平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查新专家组确认,课题组有7项相关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2月,地区级消除疟疾的技术研究获南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科研指导防治实践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