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民革党员李先涛:“两度援宁”用脚上的黄土丈量心中的真情

  近年来,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对口支援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援疆、援藏、援宁、援甘工作,从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形成“南果北种”“山海牵手”的生动局面。福建民革党员也积极投身对口支援工作。“福建民革”公众号将连续刊载福建民革党员援疆援藏援宁手记,展示民革党员勇于担当的履职风采。

  2019年秋,我第一次被医院选派为第十一批援宁医疗队员,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的固原市,我第一次看到那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的矮山丘,干燥的黄土地上没有任何的植被覆盖,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到底是要到这里吃苦来了。好在受援医院热情周到的安排,打消了我对水土不服的顾虑,尽管如此,干燥的气候还是让我流了几天鼻血,几场阵雨过后才渐渐适应。

  原州区人民医院是二甲医院,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血管组、也没有DSA手术室,作为血管外科医师,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紧锣密鼓展开医疗工作,开展一些微创手术技术,帮助肾内科进行血透通路的建立和维护。这些在固原算是新技术,消息很快传开了,来手术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

  10月的福州还在热浪中,固原已悄然入秋,街上的市民穿起了外套,虽然太阳很大、天空很蓝,但是微风袭来会冷得直打哆嗦;12月便开始下雪,路上更是彻骨的寒冷,一觉醒来便可一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色。

  半年的帮扶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和同事一聊起在固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似乎意犹未尽。常常有人问我:“固原那旮旯儿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口味不对头,除了医疗帮扶工作之外还能做些啥?”我思考片刻,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这里注定会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地方,“丝绸古道,边塞萧关,长城始祖,红色圣地”最能概括这片土地的历史。千年固原谱写了丝绸之路华美的乐章。40年前这里叫“西海固”,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重要战略铸就了二十余载的山海情缘,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如今的西海固已嗅不到黄土风沙的味道,更有塞外江南的美誉。

  2022年5月,按照中组部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福建省卫健委根据宁夏5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医疗机构的要求,选派“组团式”医疗队援宁,由过去的“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宁”转变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的援宁新模式。可能是血管介入技术刚在基层起步的原因,我有缘再次被选中,援助的是同一家医院。如今新院区已建成,病房更宽敞,医疗设备更先进,包括“菲利普斯”血管造影机,我知道它将使我的二度援宁工作更加充实。

  再次入宁,我不再需要为适应气候和生活感到顾虑,因为我仍然记得3年前常走的宋家小巷和东海街,会再去寻找那熟悉的味道。不再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阶段,但放不下的是依然是对家人深深的牵挂,我盼望着有机会能带小女儿“恩恩”来体验这黄土地上的生活。曾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虽未经历过军旅生涯,却也触动了家国情怀,离“温馨的小家”远了,距离国家这个“大家”更近了。带着“造血”的任务回到固原,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倍感亲切,医院也很快确立了“师带徒”的名单,因为有了之前的工作经历,我很快投入工作,几周之内便开展了数项血管新技术。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作为民革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践行民主党派使命担当。“医”心为民、救死扶伤,何其幸哉!我希望带着这份“造血”的情怀,为固原百姓尽微薄之力。

  (作者系民革福建省直医科大支部党员、福建援宁医疗队血管科医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李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