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罗源法院:高效联动化解车库碰撞纠纷 让司法公正有速度有温度

  “没想到误会这么快就解开,问题也彻底解决了!”拿到赔偿款的黄某感慨道。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仅用一周时间就圆满化解一起因小区车库碰撞引发的多方纠纷,既厘清了责任、澄清了误会,更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据悉,男子黄某驾车驶出小区地下车库出口时,不慎与正在此处骑车冲刺的十岁男孩吴某迎面碰撞。事发后,黄某第一时间下车查看,询问吴某是否需要送医治疗,吴某当即表示无大碍。随后,黄某妻子及朋友赶到现场,其朋友见此情景随口说道“这小孩怎么这样骑车!”未曾想,吴某因事故受惊,回家后一直哭泣,将朋友这句随口之言告知家长,家长误以为是黄某一方辱骂了孩子,既心疼又气愤。与此同时,黄某因车辆受损,欲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

  11月7日,黄某手持诉状来到罗源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希望通过诉讼渠道解决车辆损坏赔偿问题。窗口工作人员审查材料时发现诉状中被告身份信息及具体住址不详,不符合法定立案条件。若简单驳回,当事人可能陷入“找不到被告、立不上案”的困境。于是,工作人员并未简单就案办案,而是主动向黄某释明法律规定,精准引导其前往县综治中心,通过非诉调解渠道解决纠纷,为纠纷快速化解按下“启动键”。

  案件迅速流转至入驻综治中心的法官手中。“找人难”成为化解纠纷的首个障碍,驻点法官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依托中心平台向公安机关发出协助调查申请,迅速锁定了十岁男孩吴某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为还原客观事实,法官第一时间组织黄某、吴某监护人及小区物业公司三方当事人,共同观看事发时的监控录像。画面清晰显示,吴某与同伴在小区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上多次冲刺骑行、追逐玩耍,其危险行为是导致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同时,录像也反映出小区物业公司虽在现场设有保安岗亭,但未对孩子们反复实施的危险行为进行有效劝阻和及时制止,存在管理疏漏。通过现场质证,基本事实得以固定,各方对事件经过再无争议,为后续责任划分、促成和解“铺路搭桥”。

  调解初期,三方当事人情绪对立,闹得不可开交。黄某认为车辆受损需全额赔偿,且物业公司未尽管理义务应承担责任;吴某母亲以孩子受到惊吓为由要求原告道歉,且要求原告按比例承担孩子的医疗费;物业公司则辩称已尽义务,拒绝承担责任,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面对复杂局面,法官果断采取“背对背”调解模式,分头疏导情绪、释法说理。

  “我理解你心疼孩子的心情,但你作为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法官首先对吴某母亲进行耐心劝导,明确表示吴某的危险行为直接造成了事故后果,应该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同时对其情感诉求表示理解,缓解其抵触情绪。

  在与黄某沟通时,法官细致核实事发细节,竟意外厘清关键误会——当时出面“批评”孩子的是其他围观人员,并非黄某夫妇。这一误会的当场澄清,瞬间缓和了现场紧张的气氛,让吴某母亲的情绪逐渐平复。随后,法官又向物业公司阐明其管理疏漏与事故发生的间接因果关系,引导其主动承担责任。

  最终,在法官情、理、法交融的耐心协调下,各方互谅互让,三方共同确认黄某修车费用4566元、吴某医疗费893元,合计5459元。吴某监护人承担60%责任,扣除医疗费后当场支付2382元给黄某。物业公司以免除黄某一年车位管理费的方式,承担相应责任并补偿损失。至此,三方纠纷一次性圆满解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该案从法院窗口引导至综治中心调解到最终履行完毕,全程用时不到一周,高效化解了多方矛盾,实现了“1+1>2”的化解效果。接下来,罗源法院将继续深化与综治中心入驻部门的协作配合,不断拓展联动维度,推动矛盾纠纷更早、更快、更彻底地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用司法力量守护基层和谐。(罗源法院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