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传播在场:一份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的青春报告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1日电(林欣莹 陈缪妙) 近日,共青团福建省委公布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名单,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团委(以下简称“传播学院团委”)光荣上榜。

  作为连续五年获得“校五星级团委”“校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的集体,这份扎实的沉淀背后,传播学院团委凭借哪些特质在全省众多高校团委中崭露头角——从思想引领、组织凝聚到育才服务,传播学院团委始终“在场”。

  以声为媒:让思政之光,润养青春心灵

  “要做好共青团工作,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青年们的思想引领工作。”传播学院书记郑文灿说道。作为艺术类院系,传播学院团委始终以“实践思政化、思政实践化,思政艺术化、艺术思政化”为理念,将艺术实践与团学工作有机融合。

  2023年,学院承办主题教育艺术党课(以下简称“艺术党课”),采用“音舞诗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带领观众师生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学长学姐以充沛的情感和专业的技术,将晦涩的理论化为红色舞台上的生动演绎,当时的我深受启发。”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朱彧婕感慨道。艺术党课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彰显专业特色,以生动鲜活的诵读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这也是传播学院以党建带团建的具体体现。

(“艺术党课”活动现场 传播学院供图)
(“艺术党课”活动现场 传播学院供图)

  在学院强化思想学习、锤炼专业本领后,朱彧婕便从台下走上舞台、从倾听者变为传播者。在传播学院团委的组织动员下,她五次登上中小学校园、驻闽军营及田间地头的大小舞台,用自己的声音传递信仰与力量。“每次朗诵《秋瑾》,我都像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她冲破桎梏的勇气、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总能让我热泪盈眶。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更让我读懂了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

  演出现场,氛围浓厚,观众的掌声是最好的回馈。“表演者饱含情感的演绎,让我好像穿越到了那个澎湃的岁月,体会到了浓浓的家国大义。”来自福建经贸学校的观众庄博涵动情道。通过有声有色的诵读艺术,传播学院团委致力将理论学习、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方式滋润到青年群体中,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向外延伸。

  传播学院团委不仅组织学生把美育演出送到“寻常百姓家”,还通过美育浸润行动,使青年在育人实践中“教学相长”。几年来,传播学院团员青年的足迹遍布八闽大地,将中国故事、福建故事蕴藏在“声音”的课堂中。在漳州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张秦齐同学分享道:“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小老师们给我们上了有趣的‘说话课’,我懂得了说好普通话,我们的声音可以让全世界听见。”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理想的憧憬。

  这场让青年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在艺术创作中传播主流声音的“双向奔赴”,是传播学院团委探索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思路、新措施。结合学院学科特色与优势,传播学院团委深入推进“一团一品”建设工作,先后开展团学品牌项目20余项,始终以“在场”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以行践诺:让青春足迹,印刻责任担当

  青年是发展的生力军,可如何让他们找准奋斗方向、实现价值?传播学院团委用接地气的实践、暖人心的服务凝聚团员青年,以“传播在场”的生动姿态,给出了答案。

  2021年起,“声生不息—盲人播音就业技能培养”“‘听见光’助盲教学”等志愿服务项目,在传播学院团委的推动下落地生根。传播学院学子发挥播音主持、音频制作等专业特长,从零开始编写教学方案,手把手教视障人士掌握技能,构建起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视障探径定声波,传院学子爱心柔;声生不息传新播,山头斜照暖心柔”——这是视障朋友黄先生和武女士送来的锦旗。如今,二人已在声音平台上圆梦,成功成为音频主播。截至目前,传播学院团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324次、服务对象3331人次、总志愿服务时长超18032个小时,用专业为视障人士铺就“声音就业”之路,更让他们在认可与尊重中向阳而生。

(“声生不息—盲人播音就业技能培养”项目 传播学院供图)
(“声生不息—盲人播音就业技能培养”项目 传播学院供图)

  “要广泛组织、引导有志青年以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表示,除了以志愿服务凝聚起青年力量,传播学院团委更将“传播在场”的理念延伸到更广阔的实践领域。

  在“青年新闻人‘四下基层’主题采访”活动中,18名师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奔赴宁德霞浦、周宁的海岛山村,探访渔民山民生活,挖掘海上调解员、闽东海上游击队等鲜活故事,用新闻专题、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时代印记;在“艺术乡创·传播在场”行动里,学子们主动帮助村民设计文化IP、用短视频推广非遗手艺。通过这些深入海岛山村的实践,累计创作出视频、音频、摄影、论文等作品1000余件,总点击率超500万。

  扎实的实践终有回响。传播学院团委先后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优秀团队,更斩获8项省级社会实践荣誉,用成果印证了实践实效,也让“传播在场”的理念愈发鲜活有力。

  从基层一线的“记录者”到重大活动的“服务者”,团委更在他们心中播下奉献担当的种子,让300余名来自传播学院的青年志愿者走出校园,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国家级、省级重大活动中锤炼本领、体悟责任,从而找到青春方向。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潘峻毅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活动中,我真切体会到青年力量对接社会需求的意义,也一直想把专业所长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如今,作为校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已奔赴宁夏固原投身支教事业。“在这里,我们教孩子们一字一句练发音、用声音讲述家乡故事。这份远赴西部的选择,正是源于之前埋下的初心,我倍感荣幸。”潘峻毅说道。

  以爱筑桥:让成长沃土,孕育时代新人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团委工作的核心底色。传播学院团委始终聚焦青年需求,以平台搭建为桥、以精准服务为壤,助力团员青年将“所学”转化为“所用”,成长为新时代合格的传播人才。

  要使青年能够“学以致用”,首先需搭建实战平台。团委与学院融媒体中心联动,精准对接主流媒体、影视公司、新媒体平台等近30家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借此引入业内前沿技术,推动高校教学与业界有效接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更紧密地融入实践,还能让学生在校内接触业界信息与资源,进而明确自身职业规划。

  借由学院业界资源,近三年来,上百名优秀本科生奔赴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日报社、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单位实践,不少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高质量就业,形成“实习—实践—就业”的良性循环。“在校园里学习专业理论、在实习时锤炼实践技能,现在已经在媒体单位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等中外重大新闻报道。”2023届广播电视学毕业生李唯一说道。

  实战之外,团委更帮青年“拔节生长”。近期,传播学院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主体赛特等奖。作为团队队长,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葛江美玥回忆:“在备赛过程中,我们的作品从最初的选题雏形到最终入围国赛,团委全程帮我们对接专家优化方案,在备赛关键期协调场地和设备,帮助我们打磨答辩细节。没有团委的支持,我们很难最终在全国总决赛斩获佳绩。”

(“挑战杯”获奖团队合影 传播学院供图)
(“挑战杯”获奖团队合影 传播学院供图)

  扎实培育结硕果,青春奋进启新程。传播学院团委始终以“传播在场”的思想高度、组织广度、育人态度,全力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未来,传播学院团委仍将以“声”为媒、以“行”为桥,持续为青年成长赋能;而青年们也终将带着这份“传播在场”的责任与热爱,奔赴各行各业的广阔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