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1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晋江市池店镇东山工业区的安踏集团品牌中心,承重超过1吨的“吨位鞋”、重量仅99克的“氢”跑鞋等创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鞋墙上,一双以白色为主,黑、灰为辅的跑鞋尤为醒目。“这是‘前掌之王’款C10 Pro跑鞋,中底的能量回归率高达90%,意味着跑者每一次蹬地的力量,都能被最大限度转化为向前的推进力。”安踏集团创新实验总监郑志艺说。这款跑鞋,于今年9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赠予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奥运长跑冠军贝克勒对这款跑鞋十分青睐,曾穿着它在瓦伦西亚刷新40+年龄组世界纪录。问世短短一年时间,C10 Pro跑鞋已陪伴180多位运动员站上领奖台。

安踏从家庭作坊式工厂起步,心无旁骛做实业,发展成为国内运动鞋龙头企业。这家以“永不止步”作为品牌口号的企业,“把一双鞋当成一个科技产品去做”,是其“制胜法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首位。“这些核心部署为民营经济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让我们倍感振奋、信心满怀,坚定了安踏心无旁骛聚焦主业,扎根中国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心与决心。”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
“一双鞋”背后的“黑科技”
13日,安踏集团创新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激烈讨论“安踏人工骨骼科技”项目的细节。记者见到,郑志艺手上拿着一只载有芯片、纹有电路、安装了碳纤条的鞋底。“通过芯片能够控制这4根碳纤条。看,当你上场时,它像骨头一样往前伸,起跳高度增加3.7%、刚度增加50%。当你下场时,它会往后缩,刚度降低,穿着更舒适。”郑志艺解释道。
该项目是安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携手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将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技术、柔性材料设计、人体生物力学等有机结合取得的成果,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获得铜奖。
成立于2022年的安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十四五”期间安踏构建起支撑集团全球化战略“创新引擎”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郑志艺认为,这与安踏的一贯做法不谋而合:“安踏已经把创新基因融入血液,从李发彬‘金鸡独立’的‘振岳’举重鞋,到用‘氮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跑鞋,再到搭载了可用脑机控制碳板的‘金刚狼’篮球鞋,都见证着安踏‘永不止步’的创新步伐。”
在体育用品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安踏依托运动科学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加强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出了“安踏膜”“柔心纱”等多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产品、技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在新材料、新工艺上不断突破,将实验室的智慧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郑志艺说。
数据显示,安踏已构建起由全球7个设计研发中心、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250多位专家、800多家供应商共同参与的“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过去10年,安踏累计投入200亿元用于创新研发,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项,位居中国体育品牌前列。
含金量背后的含绿量、含智量
今年上半年,安踏的营收逆势上扬,创历史最佳中期业绩。秘诀何在?在与安踏工作人员共学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记者探寻答案。
晋江,安踏全球智慧创新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中,多栋楼房已封顶。“建成后,这里将配备全球运动科学实验室、全球科研创新中心、全球鞋采购中心和运动鞋数字化智能工厂等,成为安踏‘创、产、研、供’的低碳绿色智慧园区。”安踏集团工程副总监赵世忠介绍。
厦门,安踏智能工厂,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上,各种服装配件沿着轨道在空中“飞舞”,5G运料机器人闪着灯在地上“狂奔”。安踏的服装智能工厂实现了生产全流程串联,生产周期缩短25%。
当传统印染厂还在面临高效与环保的两难选择时,安踏面料的一场“绿色魔法”,提供了一条双赢的路径:通过特殊工艺,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捕捉聚酯纤维(俗称涤纶)。这是安踏冲锋衣的创新面料之一,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对石油化工提取的过度依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2024年,安踏集团可持续产品占比突破30%,推出了26款碳中和认证产品,可持续包装占比提升至36%。向高端升级,为绿色提标,如今,安踏还将人工智能确立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不久前,安踏集团提出“AI365战略”,并发布体育用品行业首个AI设计大模型——安踏灵龙大模型。以安踏旗下斐乐品牌为例,其网球鞋传统设计周期为3个月左右,但有了AI参与多个环节并与设计师协作,周期缩短到40天以内。据介绍,安踏将秉持“AI365”战略,计划3年内实现“AI渗透率超50%、创造50亿+价值”的目标。
链主背后的“共生体”产业链
福建普斯特服饰有限公司,距离安踏(晋江)总部仅几公里远。车间内,随着机器的运转,纱线被不断牵引到下方的织槽中,编织出强韧的科技纱线鞋面。这款鞋面的耐磨测试高达20万次,为行业标准的8倍,已被用在安踏最新推出的安踏DIN30鞋上。
“10多年前,普斯特在针织衫生产业务上走下坡路,却因在横机编织领域的独特技术吸引了安踏。安踏派出技术团队指导,帮助我们将飞织技术应用在鞋面材料中。从第一笔120万双的订单开始,普斯特现在成了安踏鞋面织物最大的供应商。”公司副总经理蔡灿荣说。
在“太空跑鞋”的落地过程中,安踏协同鸿展模具等各环节供应商,不断进行工艺尝试,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链主强,产业链就强。安踏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形成网状产业集群结构,加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且优先保护合作伙伴。今年9月,安踏新推出的“风暴甲”冲锋衣,搭载了“无氟安踏膜”。这是“安踏膜”的升级版,最初决定将该技术用于量产时,安踏就以10万件订单锁定产能,助力供应商摊薄成本、优化工艺。最终,市场的认可给供应商的协同创新带来了持续动力,助力第一代“风暴甲”累计销量达百万级。
安踏从资金、技术、创新资源等多角度赋能合作伙伴,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合作伙伴建立研发中心、材料创研中心、鞋底科技研究院等,共建全价值链创新网络。
“未来5年也是安踏集团实现‘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愿景的关键5年。我们将响应‘十五五’规划,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聚焦产业升级,强化创新供给,深耕国内大市场,整合全球资源,强化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一起向世界级的企业迈进,提升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丁世忠说。
学习手记
坚定信心,续写更多发展奇迹
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在与安踏集团的企业家、工作人员共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记者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了更深的体悟。坚守主业,是以安踏为代表的闽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制胜法宝”。
实体经济是福建发展的优势所在。近年来,福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现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是福建唯二入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以休闲体育为特色、纺织鞋服为核心,融合石油化纤、体育器械、体育服务等众多行业领域。
安踏作为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面对全球竞争,一心一意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它勇闯科技“无人区”,以全链路数字化重塑产业效率,联合供应商、院校、研发机构等上下游协同创新。它创品牌、拓产品,向世界级企业跃迁,聚合起搬不走的产业集群。安踏为中国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转型,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