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盲目创新、过度扩张、战略摇摆……他以亲身经历,道出二代接班的共性痛点

  施浩的办公桌上,曾常年摆着一顶白色安全帽,帽檐边缘蹭着几道洗不掉的印子。身后窗外,楼群林立,形成一种微妙的割裂感。

  2014年,当他戴着这顶安全帽,第一次以“少东家”身份踏入父亲施忠旗一手创立的融旗集团时,空气里弥漫的并非理所当然的欢迎。刚从加拿大留学归国的“洋墨水”空降企业,面对的是父辈打拼二十年、以执行力著称的“市政铁军”。工地上经验老到的项目经理,私下里嘀咕:“这少爷,怕是图纸都看不懂吧?”“镀金回来,能扛得住工地上的灰和汗?”“这么大的工程,一旦出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彼时,融旗集团已是福建建筑业龙头,手握市政、建筑等多项施工、设计资质。数十位高级工程师和百余名注册建造师组成的精锐之师,正开疆拓土。施浩的归来,与其说是“接班”,不如说是一张需要被反复验证的考卷。

  “质疑?太正常了。换位思考,我也会。”施浩后来回忆那段日子,语气平静。从那时起,图纸、设备、数据,成了他的新课本。十年后,施浩的脸上仍未完全褪去青涩,但当年工地上的窃窃私语,早已化作心服口服:“小施总是真懂行、能扛事。”

  施浩。
施浩。

  01

  父亲

  故事要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讲起,东南沿海的风比内陆更早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热度。彼时的福州,正全力推进“3820”战略工程(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施忠旗,在时代的洪流中敏锐嗅到了商机。不过三十出头的他,开一辆旧卡车,带着几个老乡,在工地间辗转,白天搬砖抹灰,晚上自己画施工图。没有路灯,就点着煤油灯干;机械坏了,就爬到车底亲手修……

  1994年9月,他创办了福建第一家民营市政施工企业——福清市融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以市政工程和建筑业务为主,一步步站稳了脚跟。进入新世纪,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减少同质化竞争,施忠旗开始筹谋企业转型升级。在他看来,要想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必须制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纵深发展。此后,他带领企业迈进了新轨道:发展方式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模式由施工总承包向投资建设与运营联动转变。公司业务也拓展到环境科技、医疗康养、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不仅蝉联福建省建筑业龙头企业、民营百强企业,还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连续多年获得“福建省环保产业十强企业”,福建省住建厅颁发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村镇污水运行评估考核优秀单位”。

  02

  冲突

  施浩留学归国进入融旗前后,正是公司涉足环保领域的开端。2013年,融旗集团以BOT形式投资、建设、运营福清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他至今记得自己当初的困惑。

  “这个项目从刚开始筹划时,我和公司的几位高管就极力反对。项目中标后,几家央企甚至愿意开出2亿元的高价收购,我们都觉得这是笔很划算的交易——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稳稳赚到2亿。”

  在施浩看来,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一是项目总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难预估;二是担心款项支付不及时,会让集团资金链紧张,陷入困境;三是集团在市政建设行业深耕多年,经验丰富,没必要冒险涉足完全陌生的环保领域,否则很可能亏损,不仅吃力,还不讨好。

  “但父亲却坚持要推进这个项目。”施浩说,父亲的理由也很充分,在他看来,环境科技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且集团以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EPC(工程总承包)等模式参与建设,既能拓展业绩、节约成本,又能积累环保领域的施工经验,提升市场竞争力,更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深思熟虑之后,施浩放弃了自己原本的想法,父子俩力排众议,一道推动项目建设。

  父子俩的理念,并非总是相合。故事的后续发生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期间,施浩提出,应当把运营事务外包。他的理由简单有力——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可施忠旗认定,任何领域的专业能力都是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积累的,既然已经决定要涉足环保领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完整产业链,这样才能提升产业品质。为此,他聘任专家现场指导工作、传授经验,招收引进专业人员,送到大厂学习实践,系统性地培养团队。

  就这样,施浩第一次从父亲身上学到什么叫做“长期主义”。他说,正是父亲这份“扎深根、练硬功”的坚持,锻造出了能打硬仗的专业团队,更让企业在环保领域真正站稳了脚跟,为后来的产业拓展埋下了扎实伏笔。

  让施浩印象深刻的另一次,是厦门筼筜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创优引发的争议。当时,施忠旗坚持以“国家优质工程”标准建设,要求投入大量资源攻关低碳技术、新型支护工艺,施浩和高管团队则强烈反对。

  “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冲击国优项目风险过高,且短期投入巨大。但父亲的逻辑很清晰:工程质量是生命线,技术创新是企业长青的根基,国优不是目标,而是倒逼我们升级的契机。”施浩说。

  就这样,团队硬着头皮攻克难关。最终,项目不仅拿下“国家优质工程奖”,更通过技术突破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低碳建造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装配式张弦梁技术还被树立为行业标准。

  父亲的一贯坚持与结果的再次正确,更让施浩深刻理解,老一辈的“固执”,其实是对“长期价值”的坚守。

  03

  成长

  2014年,当施忠旗在融旗集团成立20周年大会上阐述如何更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理念时,施浩刚刚踏进集团大门;十年后,当融旗集团迎来30岁生日,施浩在大会上对集团30年的发展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详细阐述了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布局。

  进入集团十年,施浩的角色也悄然生变:前期,他更多是“守业者”与“执行者”:从看懂设计图纸,到用专业数据替代经验判断,从跑工地、盯项目,到亲手解决技术难题;后期,他更多成为“创业者”与“引领者”,他开始提出自己的策略——用投资业务拉动传统产业升级,把数字化、绿色化融入集团日常管理,让老企业有了新活力。

  福清第二污水厂之后,施浩陆续主导了福建各地40多个环保项目——涵盖城市供水、城市生活与工业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他把重心聚焦在绿色环保、绿色建筑、医疗康养等核心产业,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优质项目的投资和并购力度,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至于曾经父子之间那些看似剧烈的分歧,在施浩看来,不过是“结果导向”与“长期主义”的共鸣:“父亲以他的魄力证明了‘高标准才能筑就高壁垒’,我则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创新能让长期价值更快落地’,融旗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传统根基+创新翅膀’的转型路径,既延续了父辈深耕实业的沉稳,又注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活力。”十年间,施浩被授予“福州青年五四奖章”,获“福州市优秀工会工作者”“省优秀企业家”“中施协诚信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而施浩的这条成长之路,也恰恰呼应了施忠旗对“脚踏实地”与“跟上时代”的平衡之道。

  04

  责任

  曾担任福清市上坤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可仁至今记得,1998年,当施忠旗带资500多万元修建福清大扁公路时,当地民众难掩感激与兴奋。

  “我们大扁岛上有3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岛上干旱、风大,沙土地上只能种地瓜,但又只能靠天吃饭,老百姓收入低,生活贫困。路通以后,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如今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林可仁说,这一工程彻底改变了大扁岛长期缺水、交通不便的状况,给老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闽商的语境中,“成就事业”常与“回馈社会”并列。施忠旗曾说,社会之大,分工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0多年来,他扶贫济困、捐建学校、创立忠旗基金会……累计捐款捐物逾亿元。

  在这方面,施浩继承了父亲的理念。新冠疫情期间,他积极向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发动海内外企业家捐赠抗疫物资,带领企业参加援建健康驿站、方舱医院……

  因表现突出,融旗集团被授予“中国红十字会奉献奖章”“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民营企业”等诸多荣誉。

  施浩说,老一辈创业在追求“把企业做大盘活”的基础上“多回报社会”,而年轻一代更在意“企业可以活多久、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两者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比如父亲常说‘不赚快钱’,我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赚可持续的钱、赚对社会有益的钱’,比如环保项目,哪怕利润低,只要能改善民生,我们就会坚持去做。”他说。

  05

  痛与悟

  “接班”过程中,施浩逐渐发现,很多“二代”面临着“共性痛点”。

  “首先就是‘证明焦虑’。”施浩解释道,“‘二代’总是会被拿来与父辈做比较,不少人便急于用成绩证明自己‘不靠父辈也能成功’,从而很容易陷入盲目创新或过度扩张的误区。”

  “‘二代’的标签既是助力也是束缚:助力在于,父辈的口碑让我在初期更容易获得外界信任;但束缚也很明显,外界会默认‘你还年轻,不如父辈’,因此权威性易受影响,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撕掉标签。”施浩说。

  在他看来,“二代接班”应当先做学生,再做决策者,要用“小切口”证明价值,从具体项目入手,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出颠覆性改变。

  “刚进公司时,我在工地跟着父亲的老部下扎扎实实干了好几年。从看懂一张张图纸,到亲手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把基础打牢了,后来在关键节点上做的决策,才真正立得住、能落地。”他说。

  在污水厂运营优化的过程中,施浩看到了“二代接班”的另一个问题——新旧磨合难:老员工对“少东家”的管理方式有抵触情绪,而他想推的数字化、新战略,却常被认为“不接地气”。

  “此时,唯有用事实说话才最有力,比如通过实际数据展现处理效率的提升,让团队成员切实看到变化,要比空谈战略有效得多。”他说。

  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二代接班”的另一个共性痛点是“战略摇摆”——既想守住父辈的实业根基,又想抓住诸如互联网、资本等“新风口”,这便容易在“守”与“创”之间迷失方向。

  而他的建议,仍是从“小缺口”入手,熟悉环境,认清自我,立足实际,发挥优势。

  “总之,父辈的资源和信誉应当是财富,而非包袱;传承是优势,而非负担,关键是学会运用新思维去激活。”他举例道,比如父亲的“长期主义”,我们可以升级为“长期主义+创新驱动”,像融旗的环保板块,就是在他的战略判断上,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加速落地。

  06

  新希望

  回顾自己进入集团以来的成长之路,施浩总结了三个词: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躬身入局。他希望守住父辈打下的根基,在稳健中推动创新,把个人愿景落到一个个项目、一处处民生工程中。

  在施浩看来,与父辈身上“敢拼会赢”的精神相比,新生代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视野更加开放,老一辈靠‘闯’开辟市场,我们更擅长‘联’——联合高校搞研发、联接资本做产融、联动行业建标准。”他举例说,比如融旗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正是用协同替代单打独斗。

  “我更希望自己被定义为‘融旗的耕耘者’,既不是父亲的影子,也不是凭空的创新者,而是那个带着团队把‘建设宜居城市’愿景落地到每个项目、每个细节的人。最终评判我的,应是融旗的信誉与质量、团队的成长,以及对社会的价值。”施浩说。

  夜幕下,福清第二污水处理厂灯火通明,水面上映着灯光与城市的倒影。那是过去三十年的积淀,也是未来三十年的起点。

  不远处,那首所有融旗员工再熟悉不过的《融旗之歌》在施浩耳畔响起,那恰巧是他加入集团的那年,施忠旗专门请人谱写的企业之歌:

  “扎根在海西的土壤,

  这土地给我生命与力量,

  追逐宏伟的目标和方向,

  高瞻远瞩托起融旗新希望……”

  新希望——是老一代闽商创业的延续,也是后来者接班的责任;是像施浩一样的“继创者们”秉持的信念,也是他们远航的方向。

  作者: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