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徐丽萍:心在何处,花便开在何处

  十月的闽北,群山在薄雾中显出苍青的轮廓。徐丽萍又一次回来了,在中秋节之前。车轮碾过故乡熟悉的道路,她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祭祖。

  朱子故里南平,一直保留着中秋祭祖的习俗。从这里走出去的徐丽萍,如今是香港美安奕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也是深圳市龙岗区时代学校校长。对于像她一样在外打拼的人而言,中秋不仅意味着团圆,更是和春节与端午一样慎终追远的重要时节。母亲去世之后,故乡于徐丽萍更添了一层无法言喻的重量。它成了一根坚韧的丝线,无论身在深圳的繁华商圈,还是香港的国际化会场,总能将她拉回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这次,她带了人,从深圳出发,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风尘仆仆,归来赴约。

  祭祖的行程细密而庄重。一行人清晨六点便出发,从母亲的墓前开始,再到爷爷的安息之地,足迹从城市绵延至小镇,再深入村庄。山路蜿蜒,林木蓊郁,行走其间,能清晰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脉搏。

  她谨慎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包括父亲叮嘱的,要在爷爷墓前为自己“荣归故里”而燃放一挂鞭炮——即便作为家中老人心头的骄傲,徐丽萍首先想到的仍是安全与现实规定。最终,在确保万无一失后,她仍遵从了这份古老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心意。鞭炮炸响时,如同一种洗礼,将外界的喧嚣与身份暂时隔绝,只留下最本真的、作为女儿与孙女的自己。

  坐在闽江边的茶室里,徐丽萍气色红润,一件碎花长袖衫衬得她干练中透着温婉。半个月前,她刚刚当选为深圳市福建南平商会新一届会长,这是众多身份中她十分看重的一个。对《闽商》杂志讲述这些时,她语速稍快,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说到动情处,便自然地漾开笑意。茶台上,她不时焚上一炷香,看青烟袅袅,笔直而上。氤氲的香气,与眼前茶叶包装上“自立自强”四个字,构成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氛围——自立、自强、自爱——这,正是父母给予她最初也最深刻的精神烙印。

  01

  童年

  徐丽萍的来路,并非始于繁华。爷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过村支书,也是福建省劳动模范,朴实劳作了一辈子,父母也是通过努力才从农村走进城市,徐丽萍的家境并不十分优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小时候,父母没有首先添置更实用也更“现代化”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而是倾尽所有,为喜欢聆听音乐的女儿买来了一架钢琴。

  “电视不能给孩子带来观看世界的机会,但他们相信,素质和谈吐对子女终生有益。”徐丽萍回忆道。这架钢琴,在那个小山城里,算得上一件奢侈品,但它更是一扇窗,为她打开了艺术与美的世界,也悄然埋下了她日后重视教育、投资未来的理念种子。

  家庭的影响,如细雨润物,隽永而透彻。记忆中,母亲常对她说:“女孩子,不一定要很漂亮,但是一定要穿干净的衣服,要懂得收拾自己。”在父母对“美”的定义里,整洁、笑容,远比华服名牌更具光彩。

  101岁的外婆,更是从徐丽萍蹒跚学步时,就用最传统的智慧浇灌她:“女孩子走到哪里都不能失礼。不管别人怎样做,那是别人,你一定要做好自己。”

  这种潜移默化,塑造了徐丽萍最初的审美,也塑造了她看似柔弱外表下的坚实内核。

  此后数十年,即便她早已成为别人眼中“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成功人士,但在长辈眼中,她仍然是那个没长大的姑娘。甚至在她远行之后,父母的牵挂依然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老早之前,在南平延平区的中心地段,父母便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为她买下了一套房子。

  “他们怕我在外混不好,还说,人总要有个落脚点……”讲起这些,徐丽萍脸上是笑容,但语气里却混杂着感恩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楚。

  那套房子,她从未进去住过,但钥匙一直留着。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永远守候在身后的爱,是父母为她铺就的、无论何时都能安然折返的退路。这份无声的支持,也让她日后在帮助别人时,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与共鸣。

  中学毕业后,徐丽萍“远赴”厦门上大学,这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乡。父母曾不希望她学习艺术专业。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吃青春饭”,不如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来得安稳。

  “那当初为何又要费尽心力培养我学音乐?”徐丽萍说,父母的答案让她至今动容:“他们希望,当我孤独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可以跟钢琴对话、交朋友。”钢琴,也从一架冷冰冰的乐器,成为一个永远不会背叛、可以进行灵魂交往的精神伴侣。

  “水流向低处,人,总要走向更高的地方。”说出这句话时,徐丽萍语气中既有对往事的感慨,更有对家乡的不舍与眷恋。

  徐丽萍出席2024杰出商界女领袖颁奖典礼。受访者供图
徐丽萍出席2024杰出商界女领袖颁奖典礼。受访者供图

  02

  选择

  在徐丽萍的人生字典里,“选择”从来不是一桩算计。她的决定,常常看起来“不合时宜”,却总能在岁月中留下意味深长的注脚。

  大学时,二十来岁的徐丽萍对教育怀有一种近乎浪漫的执念,毕业后的就业之路就从教师做起。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教学理念,很快被多所学校聘为教育顾问,还享有其中一些股份。

  “别人给多少,我从不提要求。一个人当脾气大过能力时,是不会有进步的。”她说。

  那时的徐丽萍,最大的特点是务实、坚定——她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成为教师的第一天,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品牌学校。

  几年间,她陆续参与投资了十八所幼儿园。技术、理念、资金、口碑,一步步积累,这也为她后来的路奠定了基础。

  2003年,徐丽萍做出了一个让生意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她在深圳龙岗购地自建一所普惠性学校。那时房地产升温,资本的每一次流转都能带来惊人的利润。有人替她算过账:若不办学,那笔资金二十年后可换来数十亿收益。

  “当初办教育,是出于一种情怀。”她说这话时,语气平淡,仿佛在叙述别人的故事。可“情怀”二字背后,是她将一生积蓄押上的勇气。

  “我当然也可以拿钱去做生意,赚更多钱,但实现梦想才是我更想要的。”她顿了顿,“二十多年前的深圳,到处是进城谋生的打工人,他们的孩子去哪里读书?”

  在她的意识里,优质的教育应当属于更多人。她算的账,不是金钱的回报率,而是社会的温度。

  为支撑教育理想更可持续,徐丽萍转身踏入房地产领域。谁也没想到,这个“为教育而起”的副业,后来竟成了反哺教育的“造血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早年布局的项目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带来丰厚回报,也让“以商养教”成为现实。

  无心插柳,却枝繁叶茂。个中酸甜苦辣,却只有徐丽萍自己内心最为清楚。

  “地产毕竟是男性主导的行业,有人说女同志做不了这些事。”徐丽萍说,那段时间,被低估、轻视是家常便饭。面对质疑,她没有争辩,而是用行动去回答。拿地、规划、施工、验收,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冷眼与讥讽,最终被一一击碎。

  “尊重,是靠自己赢来的!”母亲的这句话,徐丽萍在商海起落中体会得无比深刻。“别人凭什么尊重你?不是因为你是女人,也不是因为你辛苦,而是因为你能做成事。”她说。

  徐丽萍的商业哲学,关乎能力。她说,“当一个人弱小时,要思考如何不去拖累别人;强大时,要懂得不去占别人便宜。”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处事原则,让她在漫长的商海生涯中,几乎从未与合作伙伴发生过纠纷与冲突。她常说,“人与人的关系一旦破裂,就如同茶杯被打碎,即使勉强粘合,裂痕也将永远存在。”这份对关系的敬畏与呵护,或许正是她能够汇聚人心、赢得广泛尊重的深层原因。

  如今,地产市场的辉煌早已不再,普惠学校也非可以盈利的赛道,但徐丽萍选择坚守其中,为的不仅是当初那份情怀,更是为众多普通家庭争取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年,她都要资助数十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并持续在南平延平、政和、建阳、武夷山、宁德下党村等地开展教育扶贫与产业帮扶,累计捐助近两千万元人民币。

  二十余年过去,徐丽萍在香港、广东、福建乃至国际上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全球华人杰出青年、香港商界女领袖、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年度人物、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百名景气企业家”、深圳市龙岗区“十大杰出外来青年”……但她最为看重的,却是那个没有奖牌也没有认证的头衔——近万名从时代学校走出的孩子,亲切地喊她“校长妈妈”——这,成为她内心最为在乎的荣誉。

  她说:“捐得越多,收获得越多。”在她看来,慈善是信任的积累,是让更多人愿意同行的方式。

  徐丽萍出席第八届世界闽商大会。受访者供图
徐丽萍出席第八届世界闽商大会。受访者供图

  03

  证婚

  此次返乡,除了扫墓,徐丽萍的行程表原本早已被各类公务与私谊填满。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请求,让她重新调整了安排。

  一位乡贤的儿子结婚,郑重地邀请她担任证婚人。电话那头,语气恳切甚至带着一丝不安,担心这位“大忙人”无暇应允。但徐丽萍应得爽快,让他出乎意料。

  “证婚人,这么重要的角色,那不仅仅是仪式的一环,对我而言,更是一种来自宗族与乡谊的深度认可,是一种情感的链接与荣誉的象征。”徐丽萍说。

  喧嚣的婚宴现场,当她站在一对新人面前诵读证婚词时,她代表的已不单是自己,而是代表走出闽北、在外闯出一片天地的成功企业家,是联结乡谊的商会掌门人,也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女儿,她以最传统的方式,回馈着土地的信任。

  婚宴上,另一位在深圳打拼多年的乡贤走到她面前,热情地打招呼,并当场决定加入商会——这样凝聚同乡的场景,在她担任会长后愈发常见。

  事实上,深圳市福建南平商会会长只是徐丽萍众多社会身份之一:香港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世界福建女企业家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福建商会执行会长、厦门大学深圳校友会副理事长……每一个社会职务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与付出。

  当初接下深圳南平商会会长一职时,徐丽萍身边几乎无人赞成。家人直言:“这是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的事情。”朋友劝她:“你只需要顾好自己的企业就好,何况已经担任了那么多社会职务,为何还要这么累?”就连她自己也曾多次婉拒。

  但最终让她点头的,是责任。“领导几次找我谈话,他们盘点了一圈,偏偏认定我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多年来,徐丽萍参与了大大小小十多个社团,从未在商协会报销过一分钱。她还定下“入会八字真经”:自愿、申请、付出、奉献。在她看来,商会不是名利场,而是不图回报、认真做事的公共服务平台。

  被问及为何甘愿自掏腰包维持商会运营,徐丽萍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享;你有一桶水,可以放在家中;可如果你有一条河,为什么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心底无私天地宽。”

  04

  平衡术

  企业、学校、商会,女儿、母亲、妻子……如此多的角色集于一身,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维系?

  徐丽萍的答案,融入她的一言一行之中。“这不是时间本身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以及规划问题。”她的座右铭,那句从中学时代就已萌芽的信念,给出了答案:“心在哪里,哪里就能开花。”

  她将生活大致分为三个“三分之一”:家庭、事业、社团活动。“家庭经营得好,就没有后顾之忧;事业做强做大,才能有底气做其他事;参与社会活动,更有助于拓宽成长之路。”徐丽萍说,自己拼尽全力,追求的不是每一项都满分,而是在动态中寻得平衡,在完成的基础上再求完美。就像她所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凡事先求做到,再求做好。”

  作为母亲,她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细腻地倾注在女儿的成长中。在她看来,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下,现在孩子们的幸福感远不如她那个在土里滚泥里爬、漫山遍野抓蝴蝶的年代,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她总是千方百计地多陪伴女儿,也会常去女儿的学校做义工,身体力行地参与校园生活。

  采访中,她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一个数日前的小故事:这次回乡,女儿因为上学而留在香港。中秋节当晚,她因没能吃到想吃的流心奶黄月饼而有些失落。徐丽萍得知后,立刻多方联系,并将月饼及时送到了女儿手中。

  女儿很快便欣喜地发来消息:“妈妈,感谢你一直以来的爱与付出,让我身体健康,笑容灿烂,我爱你。”徐丽萍笑着说,“虽然她一开始可能只是抱怨一下,即使我没有托人将月饼送到她面前,她也不会责怪我,但她的心情肯定不会如此好。”

  那一刻,徐丽萍仿佛看见了为自己购买钢琴的母亲。“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维系亲子间的情感链接至关重要。相比物质上的满足,情绪上的共鸣与支持更为可贵。”她说。

  作为女儿,徐丽萍对“孝顺”有着自己的理解:顺着他们,便是孝。

  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徐丽萍视为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常常在深夜给她发信息、打电话,絮絮叨叨,说的多是些在她看来繁琐细碎的事情。“一开始我也很排斥,很不耐烦,有些东西甚至听了不止100遍。”徐丽萍笑着说。

  但听得越多,徐丽萍越发明白,那些琐事,对父亲而言,却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经历与情感出口。想通后,即使有时工作忙碌,困意袭来,她也强打起精神,耐心听完。“不然老人家会失眠一整个晚上。”徐丽萍说。

  徐丽萍母女。受访者供图
徐丽萍母女。受访者供图

  05

  尾声

  采访持续了许久,茶满过了数道,香燃尽了数炷。窗外,闽江水依旧东流。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徐丽萍,身上始终带着闽北山水的坚韧与江流的开阔。她的奋斗履历,是一个关于选择、平衡与奉献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用一生的行动,去践行“有心就能开花”这个简单却深刻的故事。

  心在故乡,便年年中秋归来,为逝去的亲人点上一炷心香;心在教育,就倾力创办一所普惠学校,为梦想播种;心在商海,更无视偏见,全身心投入打拼;心在乡谊,而扛起会长责任,无私搭建共赢平台;心在家庭,会深夜耐心倾听,千里传递一块月饼的甜蜜——一切都印证了她从中学起信奉的座右铭:心在何处,花便开在何处。

  采访最后,徐丽萍笑着总结作为女性的人生:“20岁时,要做可爱的女人,30岁时,要做成熟的女人,40岁做智慧的女人,50岁做慈祥的女人。等到60岁,一定要做个人见人爱的女人。”

  作者 李雪峰

  来源:《闽商》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