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晋江英林镇:“三联动”绘就文化惠民新画卷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7日电 (许筠钰)晋江市英林镇,素有“乌篮”雅称。这座面积仅29.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八万的小镇,却以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与创新实践,绘就了一幅“空间+社团+特色”三联动模式的文化惠民新画卷。

  多元空间:书香浸润城镇肌理

  每逢周末,藏身于长存公园的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成为不少市民的“打卡地”。500多平方米的馆内,公共阅读区、绘本区等功能分区清晰,窗外绿树成荫,室内书香弥漫。

  “孩子喜欢来这里看书,我们大人也能静心阅读。”带着女儿前来的洪司晴妈妈笑着说。就读南侨中学的吴宇航、吴子轶兄弟也是常客,“环境好、氛围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孩子们在图书馆愉快地阅读。
孩子们在图书馆愉快地阅读。

  今年3月正式揭牌的英林分馆,藏书近2万册,与晋江市图书馆及各分馆实现“通借通还”,并不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而这样的“精神粮仓”在英林不止一处:

  2023年12月开放的劲霸男装分馆,是晋江首个对外开放的企业图书馆,近1.7万册图书陪伴职工度过夜晚时光;2018年创建的24小时“JIN书房”,由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三免”政策支持,藏书1.4万余册;校园图书馆则搭建起家校共育桥梁,让阅读从课堂延伸至家庭。“从公园到企业,从日间到深夜,书香正融入英林人的生活。”英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团聚力:文脉传承活力迸发

  每周六下午,乌篮圩文创园谜廊下总聚集着一群“解谜人”。灯谜爱好者们围绕晋江文化、英林民俗创作的原创谜面展开头脑风暴。

  “截至目前,谜廊展猜已举办39期,每期设置50至100条原创谜面。”灯谜(晋江)代表性传承人颜泽源介绍。埭边小学六年级学生刘雅欣是常客:“猜谜既长知识又锻炼思维,特别有趣!”

  比灯谜更悠长的是诗词传统。成立31年的南英诗词协会已出版125期《南英诗刊》,记录小镇文化变迁。协会通过春秋采风、中秋吟诵会、校园诗词课等活动,让古老诗韵焕发新生。

  新生力量同样活跃。2024年成立的“心听英林”读书社将读书会搬进樱花林,打破传统阅读边界。“图书馆‘生长’在公园里,是小镇最浪漫的文化叙事。”读书社副社长张百隐说。

  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
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

  “一村一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从宋代的安仁乡幼善里,到如今的“全国生态乡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英林镇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留着深厚的文化根脉。

  今年6月,湖尾村举办剥海蛎技能大赛,70岁的洪淑迎感慨:“大家坐在一起,像回到年轻的时候。”这场活动不仅延续了邻里温情,更展示了独特的渔村文化。

  行走在英林2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扑面而来:东埔的篮球、嘉排的排球、英林的乒乓球、高湖的泳装、湖尾的餐饮、沪厝垵的高甲戏、三欧的欧阳詹文化、谢厝街的五祖拳……这些特色文化不仅增强村民认同感,更为乡村注入生机。

  在近日举办的晋江市“新晋讲·镇镇有声”英林专场活动中,高甲戏、侨批、闽南语等载体轮番登场,展现闽南文化魅力。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副主任庄伟国表示,将把剧团资源引入湖尾村,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激活文化礼堂。

  随着大觉山废弃矿山片区的改造推进,英林正为文体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英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挖掘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书香英林”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风貌,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发展的特色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