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林艺聪:“老林伯”的民情日记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4日电 清晨六点,诏安县南诏镇的街巷在晨光中缓缓苏醒。诏安县公安局南诏派出所社区民警林艺聪像往常一样,早早出现在书画城梅中西路上。“老林伯,这么早就来忙啊!”——在诏安县南诏镇的大街小巷,“老林伯”是林艺聪更为人熟知的称呼。这个称呼背后,不仅藏着十二年的社区情,更连着一本本被他视若珍宝的“民情日记”。

  ▲诏安县公安局南诏派出所一级警长林艺聪
诏安县公安局南诏派出所一级警长林艺聪。

  那是一本本泛黄的警务工作手册,林艺聪用了十二年,写满了十七本。日记里面没有惊天大案,有的只是沈先生家花盆何时移走、李阿婆的降压药哪天该续……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构成了他日夜牵挂的“心头事”。

  书画城梅中西路的“花盆纠纷”,是林艺聪“民情日记”里记录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条宽仅3米的道路,是周边3个小区、400多户居民出行的“咽喉要道”。去年初,住在一楼的沈先生陆续将3个高约1.2米的大花盆摆放在门前主干道旁,让本就不宽的道路更加拥挤,邻里关系因此日趋紧张。

  “起初是担心夜间车辆剐蹭墙体,后来种上月季,干脆就当成了自家花园。”林艺聪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纠纷的起因、上门沟通的要点,甚至画了现场示意图。初次上门,沈先生态度强硬;林艺聪没有硬碰硬,而是改变策略。

  他注意到沈先生是个园艺爱好者,便以此为突破口,一次次上门聊养花经验,帮忙修剪枝叶。慢慢地,日记本上还多了一些月季养护的知识点。

  “感情近了,道理才好讲通。”感情接近了之后,林艺聪立即协调物业在沈先生家外墙醒目位置安装了防撞反光条,消除了安全隐患。随后,他又发起“居民圆桌会”,让各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这场历时14个月、记录调解过程21次的纠纷,最终画上圆满句号。

  走出调解成功的巷道,林艺聪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的“民情日记”里,还记录着许多需要长期关怀的名字,86岁的独居老人李阿婆就是其中之一。“小林啊,快进来坐,我刚煮了绿豆汤,凉好了等着你呢!”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李阿婆总会第一时间迎出来,脸上笑开了花。

  这段特殊的“警民情”,始于十年前。李阿婆的独子不幸离世,她的生活陷入困境。林艺聪走访获悉后,第一时间在“民情日记”里为老人建立了专门档案,详细记录了她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困难需求,为她建立“结对子帮扶”。

  第一次上门,他带着米面粮油和降压药,却发现老人正因钥匙忘拔而蹲在门口发愁。那天,他不仅帮老人解决了问题,还在她的电话上设置了“一键拨号”——按下“1”就能直接拨通他的手机。

  从此,林艺聪的手机成了李阿婆的“求助热线”。深夜发烧,他带着医生匆匆赶来;家里灯泡坏了,他上门更换;降压药快吃完了,他提前买好送去。十年间,这样的求助呼叫有上百次,他从未缺席。

  “要是我儿子还在,也不过这样待我啊。”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深的情感。在他的带动下,南诏派出所成立了“警务志愿者服务队”,累计结对帮扶辖区内27位独居、困难老人,形成了“警民携手、守望相助”的暖心机制。

  而这本“民情日记”所承载的,远不止于个体间的温情。随着记录的本子越来越厚,林艺聪开始思考,如何将日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提升整个社区治理效能的钥匙,从而将他的“民情日记”理念融入现代警务创新。

  于是,他牵头建立了23个警民联系微信群,覆盖辖区所有小区和重点单位,群成员超过6000人。通过微信群,他及时发布治安动态、预警信息,实时回复群众咨询,由此建立了“指尖上的警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去年8月,通过微信群的一条反诈紧急预警,我们成功阻止了一起冒充客服的诈骗,为居民挽回了3万元损失。”社区副书记小王对此赞不绝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林艺聪积极推动创建文峰社区110警务室,并将其打造成全县示范点。在他的建议和奔走下,社区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物业党员小组”三级治理体系,创新推出“居民说事”制度,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文峰社区连续5年重大治安案件“零发生”,2023年更是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

  “在林艺聪四十年的从警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把小事做透、把实事做好’的执着。”南诏派出所所长林晓鹏感慨,他的“民情日记”,就是一套活生生的群众工作法。他让年轻人看到,真正的社区工作不是管理,而是融入;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梅中西路,孩子们在畅通的道路上追逐嬉戏。林艺聪合上那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小心地放进随身公文包里。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等待他去记录。

  四十年从警路,十二载社区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追逃缉凶的传奇,林艺聪的故事,深藏在畅通的街巷里,镌刻在群众的笑脸中。他是“老林伯”,是社区的“定心丸”,用一本本“民情日记”和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着“人民警察”最为质朴的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