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星榕 通讯员 郭妮妮)
碧波荡漾的杏林湾畔,创新动能如潮涌动;百年学村的襟怀向海而生,时代的脉搏在此与四海共振。
这里是厦门市集美区。
2024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064亿元,同比增长6%,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排名厦门市第一。2025年1—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4亿元,同比增长46.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深化改革攻坚突破,落地实施全市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0项,深入谋划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推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等14项具有集美特色的改革项目……
浩荡东风起,奋进正当时。一年来,集美区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足的干劲,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美好生活等领域攻坚突破,将殷殷嘱托转化为一幅幅宜业宜居的生动图景。
发展“五创五美”产业
科技创新开新局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一年来,集美区在“五创五美”和未来产业赛道深耕细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在低空经济、新能源商用车、美妆、影视等领域,一批标杆企业快速成长,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9月初,国内空天领域的头部企业——中科星图东南总部,正式落户集美区软件园三期。从筹划东南总部到签约落地,仅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这一重大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集美区在空天信息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布局迈入新阶段。
“厦门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产业链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中科星图已把东南总部等三个总部落地在集美,还会在集美签约落地‘中科星图金砖国际总部’,以厦门为起点开展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产业出海。”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桂孙表示。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是促成中科星图选择厦门集美的重要原因。此外,农业机器人科创领军企业中科原动力、国内领先的4D成像雷达感知方案研发企业赛恩领动等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陆续落户集美;有“重卡界特斯拉”之称的速豹科技、鑫点击等企业在集美打造区域总部或总部,并以集美为中心加快布局出海业务……一批批优质企业拔节生长、蔚然成林,离不开集美区厚植营商环境的丰饶生态。
今年初,《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推出38条精准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上半年,软件园三期新增注册企业2436家、同比增长27.9%,产业集群效应加速释放。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专精特新产业园、空天产业园等7个重点产业园区正加快谋划、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资本赋能”的创新生态。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杏林湾基金聚集区管理规模已达2700亿元,区产业投资基金参股基金规模超825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县域首位,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
资本活水精准滴灌之余,集美又把目光投向更高层级的智力引擎——
9月22日,“院士集美行 科技赋能环杏林湾科创带建设”集美区新能源产业推进会在华侨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产化学工程专家、华侨大学先进碳转化技术研究院教授蒋剑春受聘成为集美区科技顾问。未来,蒋剑春院士将为集美区在新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这是杏林湾畔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科创带”强大磁吸力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里坐拥1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10余万名在校师生,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人才储备、教育资源与研发实力“蓄水池”,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与智力支撑。
以“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主体”为核心逻辑,集美区不仅牵头打造“高校技术产业联盟”,更推动组建21个跨领域、跨主体的“创新发展共同体”,即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发力,推动实验室成果与生产线需求精准对接,为辖区产业和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撑,实现“产业出题、学科作答、校企共赢”。今年来,已促成43项校企合作项目签约,推动114项科研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
深化国际合作
对外开放闯新路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行政区,集美依托嘉庚故里、百年学村、侨台资源等优势,积极打造国际合作“出海桥头堡”,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今年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集美区接连举办5场出海专场对接会,涵盖中东、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热门新兴市场,多维度赋能本地企业拓展全球市场、链接全球资源。
“我们与厦门市和集美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得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厦门集美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枢纽,有助于对接全球供应链,丰富的人才资源也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障。”速豹科技欧洲公司总裁Michael Ruf(迈克尔·鲁夫)说。9月初,新能源重卡“新势力”速豹科技总部通过基金招商,正式落地集美,并建设电动重卡核心总成智能制造基地,未来,将吸引传感器、芯片、零部件制造商和充电设施建设公司等供应商、上下游相关企业聚集,进一步完善厦门市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
目前,集美深度链接国际资源,率先成立了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机构“集美国际合作中心”,并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国际合作专项服务政策,与新加坡、阿联酋、英国等国家的91家机构、商协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搭建海外市场资源网络、打造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推动智御维科、懿礼思诚等65家企业总部落地,为宫芙美妆、浪潮集团等29家国内企业链接海外资源,不断扩大集美的“朋友圈”。
对外开放交流持续深入,对台融合服务同步升温。“之所以选择集美,一方面我们觉得这里对台青更友好、政策更优惠,另一方面,我们的代工厂都在集美。我认为这个项目给了创业台青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年集美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会上,台青钟新谨感慨道。
近年来,集美区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设立全市首个区级增信基金,出台升级版《集美区增信基金实施方案》;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为台企提供上市培育辅导和行政审批“打包”办理等上市“一条龙”贴心服务;整合涉台司法服务,设立全市首个“台青律师服务站”;连续9年举办“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集美区两岸研学体验营,为两岸青少年构筑交流对话、增进了解的平台……一项项“集美举措”,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台胞台企在集美扎根发展的真切写照。
推动城乡融合
美好生活绘新篇
组织“春风行动”等促就业服务活动43场次提供岗位7.8万个次,在岛外各区中率先探索“一张床”政策,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大学生提供住宿保障,累计入住761人次;新增建设学位共4800个;3家长者食堂完成适老化改造,开展助餐服务约6.05万人次;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增至102家,总托位5232个……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殷殷嘱托,指引集美在提升城乡品质、创造美好生活上持续发力。一年来,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区,集美持续推进城中村治理现代化。9个试点村正有序开展提升整治,11个已完成改造的城中村进一步“精雕细琢”,实现从“城中村”到“城中景”的蝶变。
“现在租房就像选酒店一样,有星级标准可以参考,既透明又放心。”集美街道的租户陈燕说。在集美,生活品质的提升体现在方方面面:集美街道创新推出出租屋“大众点评”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出租屋星级管理认定实施方案,破解自建房公寓管理难、信息不透明等痛点;后溪镇城内社将古厝改造为青年公寓,盘活闲置古厝、厂房及边角空间;灌口铁山社区把闲置菜地变成趣味田园……通过空间赋能与服务升级双轮驱动,不少城中村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社区活化”的质变,城乡宜居水平和产业承载力显著提升。
从“外在”焕新到“里子”突破,集美以村集体发展项目为抓手,探索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目前全区已建成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19个、在建项目9个,均居全市首位,健全了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今年国庆假期,集美“文旅热”持续加码,上演一幅主客共享、城景相融的美好生活画卷。园博苑内,“光影秘境”流光溢彩;龙舟池畔,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在五月天的歌声中挥洒青春;乡野之间,岩内村国庆亲子军事“趣”玩季欢声不断,让家国情怀在自然与陪伴中悄然生长……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集美共接待游客2147.2万人次,同比增长3.2%;限上餐饮企业营收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集美区通过构建“产品—服务—体验—情感”的完整链条,在创新表达、青年参与、暖心服务与情感共鸣中,构建一个多元共生、活力迸发的文旅生态系统,为市民游客成就“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生活。
生态建设同样绘就“美好生活”的底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集美区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经验,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全域开展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建设。空气质量优良率99.6%,排名全市第一;杏林湾等全区水质监测断面稳定达标,以高品质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潮涌杏林千帆竞,奋楫前行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集美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科创+开放+人文”三翼齐飞,从产业升级到城乡融合,从国际合作到两岸情深,从生态治理到民生改善,以昂扬之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福建建设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