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示范创建要有“实范”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文件指出,需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注重创建示范实效。示范创建作为以点带面促提升的重要抓手,其“实”与“虚”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政策落地成效。示范的“范”,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是让群众摸得着的实惠。示范创建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要有“实范”。

  然而,一些地方却把好经念歪,将示范创建、评星达标视为“刷政绩上分”的捷径、“短平快出彩”的敲门砖,催生出各类形式主义的“虚范”。不顾产业基础盲目创建导致建筑闲置、数亿投资浪费的实质是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以数十项考评细则和月度排名加重基层负担的本质是层层加码的“考核暴政”;监管缺失、指标盲目核减引发欠薪欠债问题的背后是变相摊派的“基层枷锁”。这些问题看似是执行层面的方法偏差,实则是把形式完备等同于工作到位,把上级认可凌驾于群众需求之上,企图用局部亮点掩盖整体短板——是考核漏洞与政绩观错位相互交织、精准催生的结果。这不仅浪费公共资源,引发社会矛盾,更助长形式主义歪风,损害政府公信力。

  创建实范,要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起。一方面,要“亮明路标”,解析实范在改善民生与赋能发展上的具体路径,明确政绩是让群众办事更顺、收入更高、生活更舒心的真实获得感,是产业有后劲、治理有方法、民生有保障的可持续成果,树牢“以人民为中心、以实效为根本”的正确政绩观。另一方面,要“划清红线”,深挖虚范造成资源浪费、基层负担的反面案例,用“成本账”“民心账”算清“唯上不唯实”的危害,从认知根源扭转“重形式轻实效”倾向。

  创建实范,要“把屁股端端的坐在群众这一面”。创建前要主动扑下身子,通过夜间茶话会、一线走访调研等方式摸清痛点难点、资源优势;推进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山区要紧盯乡村振兴下功夫、城区则聚焦民生服务出实招,避免“一刀切”;后期要注重倾听反响,健全群众评价机制,以政务APP、群众意见箱、问卷访谈等形式建立“线上+线下”双反馈渠道,将群众评价与创建成效考评挂钩,树立“群众认可优先”的导向,让干部真正把精力放在“群众满意”上。

  创建实范,要把“实”的要求贯彻到底。指标设置上要紧扣群众满意度、实际成效,大幅减少横幅数量、宣传稿篇数等无效指标,增设增收幅度、运营年限、负担情况等核心指标,并将“推广适用性”纳入考核,防止“盆景式创建”。同时,还要紧盯成效看长远,用好“回头看”机制,结合长期成效动态调整考评结果,对运营实效较差、群众满意度下降的示范点进行降星摘牌。

  创建示范这场“实效考试”,阅卷人始终是老百姓。唯有把正确政绩观刻在心里,把群众满意度握在手里,挤掉形式主义的“泡沫”,留住为民服务的“干货”,才能让示范创建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油站”、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黄章龙 南安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