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9日电(黄文燏)“以前总觉得法律是‘硬邦邦’的条文,离我们这样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特别远。”张阿姨一边说着,一边将刚拟好的租房补充协议仔细折好,收进随身携带的布袋里,语气里满是踏实。“我和我老伴儿准备从沙县到武汉,攒了点钱,就想安安稳稳开个沙县小吃。哪知道刚租下铺面就差点出了大问题。”
张阿姨口中的“大问题”,发生在她签完租赁合同的一周后。原本说好可做餐饮的商铺,物业却突然通知她不具备明火烹饪条件,甚至要求她立即停止装修。“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租金押金全交了,灶具厨具都订好了,工人也请了,突然说不让开火,我们这小吃店还怎么做?”她回忆道,那几天急得整夜睡不着,嘴上起了一溜泡,“感觉半辈子的积蓄就要打水漂。”
就在张阿姨一筹莫展之际,家人提醒她:“可以问问老家的社区,现在每个社区都有法律顾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阿姨拨通了老家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的电话寻求帮助。
了解了张阿姨的需求后,接待她的黄律师耐心听她讲完前后经过,通过微信仔细查看了租赁合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合同里只写了‘可从事餐饮经营’,但没有明确约定‘可使用明火’或‘具备餐饮条件’,这就是纠纷的根源。”黄律师没有停留在简单分析,主动帮她联系了房东和物业进行沟通。
“黄律师说话条理清晰,不慌不忙,一边根据相关条款说明我们的权益,一边也体谅房东的难处,最终帮我们达成了补充协议。”张阿姨说,房东同意减免三个月租金并协助办理相关许可,物业也承诺配合进行管道改造。“他不仅帮我们挽回了损失,更重要的是,教我们以后怎么规避这样的风险。比如签合同前要去物业核实情况、明确经营权限的细节,白纸黑字写清楚……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根本想不到的。”
如今,张阿姨的沙县小吃已经顺利开业。傍晚时分走进她的店铺,氤氲的热气裹挟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少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来这里点一碟饺子、要一盅炖汤,边吃边聊,氛围温馨。“能继续安心经营下去,多亏了黄律师,也多亏了咱们社区的法律顾问制度。”她笑着说,“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真的能帮我们守住安稳生活的依靠。”
张阿姨的经历,正是沙县区司法局推行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以来,成千上万百姓与个体经营者感受到“法律温度”的一个缩影。
自该项工作全面覆盖以来,法律顾问到村(社区)开展值班、走访服务累计时长1000余小时,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在沙县,像黄律师这样的社区法律顾问共有29名,他们来自全区各个律师事务所,定期进驻社区,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除了帮助解决合同纠纷、邻里矛盾、家庭继承等常见问题,他们还积极开展普法宣传,通过讲座、案例讲解、法律咨询日等形式,把法律知识带到群众身边。
“很多老百姓不是不愿意依法办事,而是不了解法律,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位长期担任社区法律顾问的律师这样说道,“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法律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抽象走向具体。”
事实上,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行,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新路径。很多看似琐碎的实际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很可能激化成更大的矛盾。而现在,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获得专业法律意见,大量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4年以来,沙县区司法局还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建立微信群、开通服务热线、制作法律知识短视频,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获取法律帮助。法律顾问们还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普法活动,比如为外来务工人员讲解劳动权益保护,为老年人普及防诈骗知识,为个体工商户分析常见经营风险。
“之前总觉得打官司请律师是天大的事,现在明白了,法律更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和‘保护伞’。”另一位通过社区法律顾问解决劳务纠纷的水果店老板感慨地说,“小到一张借条怎么打,大到合同怎么签,都可以找顾问问问。心里有底,做事就不慌。”
这份“踏实”的背后,是沙县区司法局近年来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果。从社区法律顾问到法治文化公园,从“普法微课堂”到“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法治正以细腻而深入的方式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守护市民安宁生活的坚实力量。
夕阳西下,张阿姨的小吃店渐渐热闹起来。她利落地收拾着碗筷,不时与熟客寒暄几句。“现在我知道,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每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她说这话时,眼里有光,那是信任,也是希望。
这或许就是法治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体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它守护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热气腾腾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