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文/图)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先进制造业强省,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日益壮大的发展态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64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1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从2020年800余家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超4000家,均实现倍增。
福建累计发放“科技贷”超350亿元
福建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依托,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兴产业,针对重点产业差异化特征和发展实际精准施策,相继印发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为重点产业量身定制“导航仪”和“加速器”。
我省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累计支持7726家次企业获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经费近39亿元,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依托“金服云”平台建设首个专属融资需求库,累计发放“科技贷”超350亿元。我省出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32项工作清单,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全国率先立法推动首台(套)技术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出台首批次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奖励办法,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福建8家创新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190余项
“十四五”是我省创新平台建设多点开花、能级持续跃升的五年。“十四五”期间,我省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新增32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全省已培育建设省创新实验室8家、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0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2家,形成梯次分布、布局合理、动态调整的创新平台体系。
创新资源更加集聚,8家创新实验室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23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9人),突破核心技术190余项,转化成果370余项;150家工程研究中心汇聚近2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超1.9万件,累计转化成果超过1.4万件,构筑起产业创新的坚实底座。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依托上述创新平台,推动多项技术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集成电路领域在全国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并量产。新能源领域,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高性能兆瓦级PEM制氢装备、10千瓦级氨-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等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首款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成功上市,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突破国外种源垄断。
全省83个县域共确定164条重点发展产业链
“十四五”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推动产业集群蓄势发展。引导特色产业深化协作、规模经营,培育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如宁德高端储能产业集群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引进带动卓高新材料、思客琦等近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多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提质增效,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产业培育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省7个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99.9亿元和营业收入11360.88亿元。
推动县域产业链量质齐升,发布全国首个县域重点产业链白皮书,全省83个县域共确定164条重点发展产业链,入选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区)11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
福建累计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105个
“十四五”是我省创新人才近悦远来,智力支撑持续巩固的五年。实施“八闽英才”计划,累计遴选特级后备人才16名、产业领军团队105个、“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名、“双创之星”81名,5人当选两院院士。实施引才引智计划,评选322项,其中省外专百人计划134项,省高端外专团队引进计划35项,省青年外专引进计划41项;入选国家外专项目283项。实施“人才兴链”行动,制定重点产业链顾问科学家、特聘专家团制度,组建运行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等4个产业特聘团,策划生成科研合作项目21个,落地产业项目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