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南平税务:产教融合育人才 税惠赋能兴产业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3日电(温歆怡)南平税务部门立足企业发展需求,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以产教融合的“人才活水”与税惠政策的“阳光雨露”,为地方经济向“新”发展增添动力。

  政策滋养,红利惠农育青苗走进福建蔬菜种业科技小院的温室,一排排规整的植株舒展着嫩绿枝叶,生机勃勃的景象昭示着育种事业的蓬勃活力。福建省圆旺元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深耕种业领域,专注于甜糯玉米、豇豆、辣椒、苦瓜等蔬菜品种的研发选育,以“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为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瓶颈,破解科研人才短缺难题,企业主动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携手,共建种业产业研究院与蔬菜种业科技小院,构建起“育繁推销”一体化创新平台。“我们通过承接高校实习、邀请专家驻点指导、推行‘订单式’技术托管等多元模式,为人才成长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企业负责人游元旺介绍道。如今,科技小院已培育本土科技人才约30余人,联合院校培训农户超300人。

  “种子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税费优惠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支持。”游元旺说道,“2024年我们研发费用支出约50万元,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顺利合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让我们深耕种业研发、突破技术瓶颈更有底气。”在校企税三方协同攻关下,企业成功研发“泰鲜甜1号”“闽旺甜409”等10余个新品种,亩产提升至1400-1600公斤,带动农户效益增长20%-30%,鲜食玉米与蔬菜种子在福建市场占有率达20%,辐射全国60万亩种植面积,产业链产值达9.6亿元。

  精准施策,税教协同强产业在顺昌县洋口镇神六生物园区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利用气象色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对螺旋藻营养成分进行提取研究。神六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螺旋藻养殖、栽培、研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是国家保健食品GMP认证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自主研发的螺旋藻片剂、胶囊等数十种螺旋藻系列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今年五月,神六保健食品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航天螺旋菌全营养素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航天育种核心技术,神六公司利用神舟系列飞船搭载的螺旋藻种源进行诱变培育,成功研发出高营养价值更高螺旋藻新品种,其蛋白质含量较传统品种大幅提升35%。基于此突破,企业生产的螺旋藻粉、蛋白肽等产品填补了国内功能性螺旋藻产品的市场空白。“深化产学研究合作是我们创新的内在动力之一。”神六保健食品公司董事长谢新辞介绍道,“今年以来,通过和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我们成功获批了‘富晒螺旋藻’等专利技术,目前公司已拥有十余项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倾力支持。顺昌县税务局“税特派”团队为企业精准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潜在涉税风险点进行提示提醒,帮助企业合规经营。今年以来,神六食品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红利超30万元。“这笔税费红利将全部投入到新产品的研究中。”谢新辞展望道,“我们预计在三年内实现年产螺旋藻原料100吨,开发螺旋藻肽、营养食品及保健食品等多款新产品。”

  税惠搭桥,产教融合促就业夏日炎炎,太阳电缆的生产车间内忙而有序。在工人们科学规范的操作下,一台台精密设备快速运作,一捆捆电缆经过核验生产出库。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是南平工业发展的一张名片,1958年创建以来,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研发和生产,产品涵盖电力电缆、特种电缆、数据电缆等,年生产各类电线电缆120万千米,远销海内外,产值达百亿元,是福建省线缆行业的龙头企业。“现在人不好招了,技术工人的短缺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太阳电缆财务总监石利民表示。长期以来,受困于薪酬区域,南平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电缆行业招聘人才具有一定门槛,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面临拿到订单却缺人开工的窘境。

  为破解人才困局,太阳电缆发挥自身优势,与大中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一条人才自主造血之路,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局面。举办武夷学院“太阳班”,就是太阳电缆的试水之举。“校企合作办学真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太阳电缆董事长李云孝表示,太阳电缆在武夷学院捐资100万兴建太阳工程实训中心,为培养机械电子电气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卢道明介绍,自2011年太阳电缆与武夷学院合作办学以来,已有数百名毕业生在太阳电缆就业,2024年“太阳班”毕业生与太阳电缆签约率达60%。

  如今,太阳电缆构建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育人机制,与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等院校合作的“太阳电缆订单班”规模稳步扩大,培养了更多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人才蓄水池效应初显。

  近年来,企业劳动生产率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今年以来营业收入达31.05亿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2024年我们享受到产教融合型企业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14.31万元,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我们更愿意加入到职业教育中去,这笔精准落袋的资金将继续投入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石利民表示,“日前,我们参与建设的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已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预计今年开班。”下一步,南平市税务局将持续聚焦企业发展核心需求,推动产教融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精准落地、直达快享,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持久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