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9日电 金色的晨曦穿透电信大厦7楼的玻璃窗,在办公桌上投下流动的光影;一旁堆叠着云计算、软件开发、AI等专业书籍,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诉说着使用者与代码、数据相伴的故事。
1998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实践,带着对计算机专业的热忱来到泉州电信,一头扎进深邃的技术世界。从敲下职业生涯的第一行代码,到在虚拟世界里搭建“数字人才练兵场”——翼航仿真实训平台;从几台旧电脑的“迷你实验室”到支撑270余项仿真设备、培育超10万人次的云智平台,二十多年来,林实践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前沿技术上。他笑称,自己的工作被一分为二:一半是在系统逻辑和故障排查之间“打怪升级”,另一半则是在会议室里与同事“头脑风暴”。
办公室的展示柜里陈列着一排奖状——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是认可,也是一段段奋斗的注脚。但对于这些荣誉,林实践却很少主动提起,他更习惯用行动回答问题。键盘上的指尖起落间,一场又一场“0与1”的技术攻坚拉开序幕,让每一个代码的震颤都成为叩击数字星河的探索之音。
破局者:在“无人区”开垦技术荒地
2007年盛夏的泉州电信机房,热浪裹着机器的嗡鸣扑面而来。林实践的手指在电脑键盘上飞速地敲打着,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设备代码。彼时,光网与IP化浪潮正席卷通信业,泉州电信的技术团队却被一个现实难题卡住了脖子:搭建一套基础实验环境需耗资百万,送一名员工去厂家培训的费用能买两台顶配电脑,“低成本高产出”的创新,在昂贵的硬件壁垒前如同天方夜谭。
“如果能在电脑里‘造’出设备,让大家随便练、随便试呢?”这个念头,像机房窗外的阳光,突然照亮了林实践的思路。那年福建电信组织IP网络培训,他第一次接触到思科仿真技术,回来后便一头扎进了“用虚拟破解现实”的挑战。没有现成经验,他就泡在国外技术论坛,用翻译器逐行啃英文文档,把上千页的官方手册翻得卷了边;没有镜像包,他从网络社区下载零散资源,像拼图一样用代码“粘”出第一代仿真环境;买不起服务器,他把家里的台式机搬到机房,“那会儿机房闷热难当,光着膀子敲代码,听蚊子嗡嗡乱叫,熬过一夜又一夜。”
2007年12月的全国技能竞赛,成了检验成果的战场。当其他省市的队伍还在排队等实体设备时,林实践带着团队用旧电脑搭建的仿真平台,已让福建选手在虚拟环境中训练了上百次。最终,福建电信斩获全国第四,这个藏在机房角落里的“秘密武器”,第一次让行业看到了“用代码造实验室”的曙光。
这场从0到1的突围,不仅打破了“仿真平台=百万投入”的行业认知,更埋下了红色电信精神的种子。林实践带着团队在技术荒漠里开荒,用旧电脑和代码,种出了第一片绿洲。而支撑他的,正是红色电信人“敢向荒漠要绿洲”的信念,以及闽南人骨子里“爱拼敢赢”的精神: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淬炼者:在代码里打磨“工匠精神”
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靠的是每一块砖石的严丝合缝。林实践常对团队说:“做技术就像垒塔,少一块砖都不行。”仿真实训平台从1.0到4.0的迭代,正是一场持续十八年的“垒砖”修行。
“林工,学员操作时总怕按错按钮,能不能‘后悔’一次?”2013年的一个清晨,培训老师的一句话,让林实践盯着单机版仿真平台陷入沉思。彼时,平台虽能满足基础教学,但一次仅支持5人操作,学员们挤在“独木桥”上,操作时战战兢兢,生怕误触“致命按钮”。
“必须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林实践带着团队立下军令状。没有分布式资源池,他们就跑遍全城找二手服务器,白天调试硬件,晚上写迁移代码;为实现“操作失误一键还原”,他带着三个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守在机房,把2000多个操作步骤拆解成检测点,开发出“快照回滚”功能。
“快照回滚”功能就像给仿真实训平台加了一个“时光倒流”的魔法。在实际操作中,学员一旦误删配置、输入错误指令或操作失误,系统会立即调用预先保存的“快照”——也就是某一时刻的完整系统状态副本。学员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平台就能瞬间将系统恢复到保存快照时的状态,就像按下了撤销键,把错误操作带来的影响全部消除。这样一来,学员既能大胆尝试各类操作,又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大大提升了实训的效率与容错能力。
2017年,平台与天翼云的整合,更是场硬碰硬的攻坚战。资金短缺像块巨石压在心头,项目初期看不到直接收益,KPI考核的压力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林实践把自己的积蓄取出来买设备,对团队说:“这平台就像咱的孩子,再难也得养大。”开发智能评分系统时,为了让机器精准识别每一步操作,他带领团队反复推翻了300多个测试方案,在代码里埋了上万行校验逻辑。有次为优化一个虚拟配置的评分规则,他们连续7天没离开机房,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眯一会儿。最终,系统实现“秒级评分”,连华为讲师使用后都惊叹:“这比我们自己的实验室还流畅!”
从单机版到Web4.0版,18年间平台迭代了201个版本,攻克了中兴兼容、华为云对接等27项技术难关。如今,平台的“仿真版图”已织就精密网格——从网络设备到云端架构,从5G技术到AI应用,平台搭建起的80套大型独立实验室与180套可扩容小型实验室,让每一次技能雕琢都能找到最适配的“练兵场”。
林实践的技术手札里有句话:“泉州人做买卖,再小的生意也要做出大格局。技术创新也一样,从‘能用’到‘好用’,差的是千次打磨的耐心。”这份“小题大做”的执拗,正是“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在数字时代的生动注脚。
传承者:让技术星火成燎原之势
在林实践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特别的照片:2005年,他刚接过班组长重任时的班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而他的办公室墙上,新的 “全家福” 里又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技术专家的价值,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点燃团队的创新火种。”这是他的信念。
“小林,外包不轻松吗?非要自己啃硬骨头,图啥?”2005年,刚当上班组长时,经常有人这样劝林实践。但是他拒绝了第三方公司的合作邀请,坚持带着团队自主开发,“技术是电信人的核心能力,把安身立命之本拱手让人,就是砸自己的饭碗。”他立下一条“铁规矩”:每个新员工转正前,必须独立开发一套工具。
彼时,刚入职的小郭,曾因一个拖拽功能的BUG急得掉眼泪,林实践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递给他一本自己做的笔记:“泉州人学游泳,都是直接往海里跳。技术过关,就得在实战里蜕皮。”那本笔记里,藏着林实践多年攻克同类问题时,在代码间反复画的“路线图”,从数据流向的标注到异常场景的枚举,全是他啃透各种技术手册的心血。那段日子,林实践每天都会“顺路”走到小郭工位,看似随意地扫一眼他的代码界面,却总能在某个卡顿处轻轻点一句:“笔记第三章第六节的案例你可以参考下!”办公室的白板上写满公式,键盘声常常响到凌晨,当小郭终于让虚拟节点的连线流畅移动时,林实践笑着拍他的肩:“你看,所谓‘不可能’,就是用来被年轻人打破的。”
这种“把自己炼成桥,再让年轻人走过去”的方式,成了团队的传承密码。开发安全VPN模块时,加密算法成了拦路虎。面对全新的算法,林实践没让团队硬冲,而是先把自己“关”起来,对着资料逐行钻研,把晦涩的公式转化为“可触摸”的代码逻辑。当95后工程师小李卡在技术突围的死循环里时,林实践直接搬来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打开代码窗口:“你看这里,我试过用这个方法调试可以解决……”师徒俩对着屏幕画流程图时,晨光正透过百叶窗在代码行上织出金线,最终落地的加密技术,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在疫情防控期间支撑超万人次远程办公,为企业节省20万人工时。
在“林实践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老带新 + 项目制”的培养模式,让年轻工程师迅速成长。23名技术骨干从这里走出,7名中层干部从这里起步,104项软著授权在这里诞生。林实践就像一棵大树,用自己的枝叶为年轻人遮风挡雨,又把阳光留给他们,让他们在创新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如今,当年轻工程师们带着自主研发的产品站上领奖台,当他们像当年的林实践一样,在机房里为一个技术难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传承的力量便已显现。这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传承,是‘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更是闽南精神在新一代技术人身上的延续,是红色电信精神穿越时空的发扬光大。
夜幕下的泉州湾,林实践办公室的灯光依旧通明。27年过去,当年那个矢志不渝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染霜,他亲手搭建的“数字练兵场”,正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这里“练兵”“突围”。“只要通信脉搏还在跳,我的技术长征就不会停。”林实践说,他要做数字时代的“举火者”,为后来者多点亮几盏路灯。这,或许就是红色电信精神最动人的模样——不恋聚光灯,甘为铺路石;不问收获时,但问耕耘处。当无数个“林实践”在平凡岗位上埋下创新的种子,终会在数字中国的沃土上,长成一片遮天蔽日的森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