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3日电(吴嘉文)在新时代基层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溪庄社区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基层治理的战略枢纽,构建起“党建为魂、风尚为基、需求为要、民生为本”的实践体系,让文明之根深植社区,幸福之花绽放在居民心间。
党建领航,筑牢文明实践队伍
溪庄社区打破党建与文明实践“平行推进”的壁垒,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党建网格深度融合,将党组织的治理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文明实践的执行优势、服务优势。
社区构建了“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的分层服务体系,将每名党员志愿者纳入实践站统一管理,明确“挂钩户数”与“服务职责”,实现“党员走家入户、服务精准上门”。以实践站为平台,社区组建了“党员先锋队”“文明劝导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社区“两委”干部带头既当“指挥员”也当“排头兵”。
常态化“党建+文明实践”活动在这里落地生根:年均组织环境清洁、政策宣讲、关爱帮扶等实践活动超100场,服务群众超6000人次。从春日楼道清理到冬日政策代办,党员志愿者始终冲在一线,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
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红白事是居民心中的“大事”,也是乡风文明的“晴雨表”。溪庄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让节俭新风成为社区治理的“软实力”。
实践站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的居民公约。志愿者提供“事前政策宣讲、事中流程指导、事后效果跟踪”的全链条服务,变“被动劝导”为“主动服务”。
“以前办丧事要摆几十桌,现在最多十来桌,既减轻负担,也让家人能专心缅怀逝者。”居民老杨感慨道。
实践站还开展“移风易俗大家谈”“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传播节俭理念。如今“不攀比、不浪费”已成为社区共识,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下降90%以上。

聚焦需求,让文明实践贴近民心
溪庄社区坚持“群众要什么、活动就办什么”,让文明实践跳出“形式化”误区,真正走进民心。
针对社区治理难点,实践站设立“议事角”,构建“收集意见—分类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已推动解决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40件,化解邻里纠纷22起。
围绕传统节日与文化需求,社区打造“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春节“写春联送祝福”、中秋“情暖中秋共话文明”晚会、重阳“孝老爱亲”宣讲等活动层出不穷。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文明讲座、文艺汇演、家风传承等活动120余场次,服务群众7000余人次。
爱心送餐,温暖民生最后一公里
溪庄社区聚焦行动不便老人“吃饭难”问题,以实践站为枢纽搭建爱心服务网络,让“一顿热乎饭”成为温暖民心的生动注脚。
2021年,社区通过走访发现不少老人面临“吃饭难”问题。实践站依托社区省级五星级幸福院,发起“爱心送餐”项目,组建18名志愿者队伍,为20余名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一日一餐”上门服务。
截至目前,“爱心送餐”项目已累计送餐超36000餐次,志愿者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不仅解决了老年群体“吃饭难”,更让“家门口享服务”从期盼变成日复一日的温暖现实。
溪庄社区的文明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却藏着“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治理智慧。从党建引领到移风易俗,从需求导向到普惠民生,每一项实践都紧扣“群众满意”这一核心标准。如今的溪庄,文明是党员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是邻里和气的交谈,是老人接过热饭时的笑容——这朵幸福之花,正绽放在社区的每个角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