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泉港区:建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蓄势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9日电(郑正秋) 近日,泉港区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AI应用普及及分享”专题研修班,首期课程由国家一级培训师、人工智能高级工程管理师钟怡卿授课,来自泉港化工、纺织、物流等各个行业的70余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培训……

  近年来,泉港区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合力做优“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泉港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多方渠道破人才缺口

  针对企业对复合型、高端化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泉港区打破地域与渠道限制,通过市场化选聘、第三方挖掘、推荐应聘等多元化模式,靶向对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口,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引才体系。

  “我们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尤其是在石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的企业,大胆面向国内外选聘核心管理岗位人才。”泉港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我们基于多年人力行业积累,能够精准、快速定位到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特质,通过清晰的职业规划、薪酬标准及人才政策推介,吸引候选人来到泉港、加入企业。近三年,我们与玺堡家居、佳化化学等60余家企业合作,引进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余名。”泉港区睿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泉港区持续探索“项目+团队”引才模式,在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同时,将职业经理、运营总监、财务负责人、生产管理高管等关键岗位人才纳入引进清单,同步吸纳、高效落位。“这种项目与人才‘同引同落’的模式,让项目从筹备阶段就具备专业化的经营规划、成本管控与风险应对能力,不仅为泉港区企业注入了专业管理力量,更加速了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再到盈利的进程。截至目前,我们已通过该模式引进宇极含氟特种化学品创新团队等4个项目团队,配套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10余名。”泉港区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靶向培育提管理效能

  在专题研修班培训课上,老师围绕“办公提效”这一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需求场景,现场演练AI辅助办公,从自动生成生产报表、智能梳理客户沟通记录,到AI工具优化合同审核流程,每一个操作演示都紧扣企业日常办公中的效率痛点。“这场培训真是说到了我们企业的心坎里!这些AI办公提效技能落实到工作中,能帮团队减少近40%的重复性工作,让大家把精力更多放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上,对我们这种传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太有帮助了!”安然纺织公司总经理说。

  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泉港区深入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知识更新、能力升级”需求,打造“理论研修+实践赋能+交流互鉴”的定制化培育体系。

  “在理论提升方面,我们摒弃‘一刀切’的通用课程,联合高校商学院及行业协会,根据不同产业领域企业的经营特点定制课程模块。比如,针对石化、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人才,开设智能制造管理、供应链成本优化等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人才,设计资本运作、知识产权布局与风险防控等专项课程,帮助管理人才掌握产业前沿知识与现代经营工具。”泉港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近年来,泉港区加大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区内外各大高校合作力度,定期组织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高校、科研院所举办的高级经营管理培训研修班、提升班等,鼓励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高级职业经理资格认证培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系统化学习,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战略管理能力。目前,已举办各类研修班、学习沙龙、专题研讨等活动20余场次,参加人员超1200余人次。

  同时,为打破人才成长“信息壁垒”,泉港区充分发挥石化产业服务协会、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等行业商会协会凝聚各方作用,搭建人才共商协作多层次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产业发展研讨会、同心下午茶等活动,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分享管理经验、交流创新思路,找差距、补短板,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目前,已开展“同心话未来”“春茗茶话会”等交流活动30余场次。

  长效保障激人才活力

  为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服务保障,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发展,泉港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建成完善13家区级“人才之家”,配套政策咨询、社交活动、创业指导、休闲交流等功能,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交友联谊、主题沙龙等“专精特”活动,推动形成“30分钟半径人才服务圈”,让人才“交得到朋友、办得成事情”。

  “我们依托‘人才银行’建立了经营管理人才库,通过定期沟通联系制度,摸排了解企业所需、人才所求,促进人才与企业、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泉港区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为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泉港区探索建立 “市场化、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人才特点,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