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4日电 (陈婧颖 温清苹 林中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黎明职业大学“纸织新韵・醋艺创想”实践队以国家级非遗永春纸织画与省级非遗永春老醋为核心,通过技艺溯源、教育普及、跨界融合等多元路径,既身体力行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又探索双非遗融合的可能,成为践行“双创”理念的生动实践。
坚守本真,深挖内涵
实践队首先聚焦永春纸织画这一国家级非遗,深入永春开展系统性调研。队员们与传承人林志恩老师深入交流,观摩并学习绘稿、裁丝、编织、装裱等全程复杂工序。
在传承人手中,普通的纸张被裁成细如发丝的纸丝,经纬交织呈现出朦胧雅致的独特质感,这种“似画非画、似织非织”的艺术形态,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千年技艺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匠人精神。
通过亲手实践,队员们不仅了解和初步掌握了非遗技艺,更领悟到纸织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后续的传承与创新积累了技艺基础和文化底气。

创新转化,跨界融合
实践队走访省级非遗永春老醋的代表性企业五道醋业,在酿造车间详细了解“蒸、酵、酿、淋、陈”的古法工序,见证老醋从原料到成品的漫长蜕变。
针对永春老醋包装缺乏地方文化深度绑定和现代性,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问题,实践队计划将纸织画元素融入永春老醋包装设计,用“似画非画”的独特艺术形态展现老醋的非遗底蕴与品牌故事,让纸织画的文化表现力成为老醋品牌传播的新载体。

心手相传,焕发新生
实践队携手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老师走进永春县苏坑镇嵩山村近邻学堂,开展专项美育支教活动。
课堂上,林志恩老师从纸织画的历史渊源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编织原理,实践队成员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基础操作。
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到逐渐投入,用稚嫩的双手完成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纸织画作品。这些作品虽显拙气,却承载着孩子们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兴趣,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实现了非遗文化在新生群体中的代际传递。
联袂展览,艺亮乡村
实践队在苏坑乡村艺术馆精心策划举办“纸织新韵——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与嵩山村近邻学堂学员作品展”,将林志恩老师三十多件精品力作纸织画和学员习作一起展出,吸引了乡村群众前往参观。
展览现场,队员生动讲解纸织画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让观众们近距离、深度地欣赏纸织画的独特韵味。实践队以行动践行“非遗活化+教育普及”理念,让国家级非遗技艺走进乡村群众、走进少年儿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纸织新韵・醋艺创想”实践队探索纸织画与永春老醋的跨界融合,诠释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溯源技艺,坚守本真,借助教育扩大文化影响,依托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多维实践”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