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座谈会暨养老服务立法会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本次会议有两个特点。
规格高。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负责同志,以及民政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同志。
针对性强。会议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展开,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是202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而提出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提出的 “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是核心导向。“适合我国国情”强调养老服务体系不能照搬国外模式,需结合我国人口结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成熟定型”则意味着到 2035 年,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服务网络、保障机制等将形成稳定、高效的体系,能全面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会议指出,各地需围绕上述目标,落实三项关键任务:一是摸清发展底数,说明即全面掌握本地老龄化现状、现有养老资源、存在的短板,为后续规划提供精准依据。
二是加强前瞻部署,结合 2035 年远景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预判未来养老需求变化,提前布局相关资源,避免被动应对。
三是细化年度任务事项,将长远目标分解为每年的具体工作,通过 “小目标” 的累积推动 “大目标” 的实现。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会议强调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以下三项措施:
1.要扩大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重点依托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平台,依托敬老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利用基层各类资源推动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2.要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瞄准居家老年人迫切需求,建强服务阵地,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
3.要提升养老机构运营质量效率,优化机构养老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要着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弱项,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共包括以下五项:
1.要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服务网络。
2.要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发挥村“两委”关键作用,强化家庭责任,加强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
3.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完善补贴激励政策。
4.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优先做好兜底性助餐服务,有序发展普惠性助餐服务,同时注重加强过程管理。
5.要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抓好突出问题整治,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以改促建,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安全水平。
可以看出,以上提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措施,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这些措施既明确了养老服务的短板和需求方向,也为社会组织发挥灵活性、专业性、贴近基层的优势创造了场景,需要好好研究,精准发力。
比如针对“加强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社会组织就可以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记录老人身体状况和需求,及时对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解决问题。
针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可以开展 “养老服务人才孵化计划”,通过奖学金、实习补贴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加入行业;组织 “银龄人才” 返聘(如退休医护人员、教师参与养老服务),拓宽非专业人才的参与渠道。等等。
此外,参会人员实地调研了哈尔滨市香坊区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红旗大街街道家门口幸福养老服务中心、哈安社区家门口幸福养老服务驿站等地。
这三个调研地点其实并非随机选择,而是有针对性地考察三级网络在基层的实际运行情况,涵盖区级平台、街道中心、社区驿站,恰好对应 “县(区)— 乡镇(街道)— 村(社区)”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城市形态(区级对应县级,街道对应乡镇,社区对应村级),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收集第一手信息,最终推动养老服务从 “有没有” 向 “好不好” 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