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古韵新章,续写千年风华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6日电(张显超)“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伴随着夜色降临,打更人悠长调子裹着铜锣的余韵回荡在泰宁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在泰宁古城,一步一景自成画卷,独特的历史遗存与深厚人文相融,让这座千年古城风华永续。

  泰宁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时代变迁,泰宁正以历史为经纬,以创新为针脚,绣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锦绣画卷。

  古建雕琢:保护中的“绣花功夫”

  “吱吱吱吱……”泰宁县杉城镇九举巷16号,中央苏区银行泰宁旧址的修缮现场,电锯声有节奏地响起。工匠们在以毫米级的精度加固屋檐、打磨木材……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合院式建筑,坐西朝东,两进布局,由门厅、前厅、后厅及辅房等构成。通面阔25米,总进深39.8米,99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见证了1933年那段烽火岁月——红军在此发行货币、支援革命,为苏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央苏区银行修缮项目自今年4月动工,计划工期8个月,主要针对大木构架、墙体、地面青砖以及木板壁等进行全面修复。”项目负责人魏锋介绍说。这仅仅是泰宁古城保护工作的一个小小切片。

  2021年,泰宁举全县之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古城修复之路。通过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小规模、渐进式推进古城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截至目前,累计修缮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100余栋,修复古城巷道肌理8公里、立面20余万平方米,不仅保留了古街肌理格局与风貌,还完善了雨污分流、消防、夜景灯等配套设施,让古城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唤醒古厝:活化中的创新探索

  “宴遇饭店开饭咯!”泰宁古城九举巷里的“宴遇”饭店热闹非凡,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店内顾客盈门。

  谁能想到,这家生意火爆的饭店,前身竟是吴家老宅,一幢20世纪70至80年代重建的木结构房屋,占地226平方米。泰宁明城文旅公司投资约70万元对其进行修缮后,由县卫健局认养,再委托泰宁县尚品餐饮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营运。公司凭借泰宁特色美食,自1月份开业以来,生意远超预期。

  古厝修好后,如何让它真正“活化”?且不以“利”字当头,不因商业价值忽视其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多方调研,泰宁创新推出“公认民养”模式。由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自愿“认养”古厝,实施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再由认养单位委托经济能人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运营,巧妙植入各类业态,从而激活古城的内在活力。

  “认养”模式一出,一呼百应。朱口镇畲竹人家主题展馆、杉城镇青普文化行馆、梅口乡共享茶舍、大龙乡茶蕨体验馆……古城业态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目光,随着发展势头向好,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主动参与,使得古城业态日益丰富多元。如今,泰宁古城已经培育起轻餐饮、茶馆、酒吧、咖啡馆、民宿客栈、私人影院、怀旧体验馆、抖音直播馆等特色主题馆70余家。

  同时,泰宁古城进士巷引入红苹艺术空间、至鼎陶瓷艺术馆等艺术展馆,打造出集展览、文创、体验、商旅等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特色街区。商业与文化互相融合,相辅相成,形成泰宁古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全人群的兼容性。

  活力绽放:古城文化魅力彰显

  夜幕降临,漫步在泰宁古城的尚书街,清脆的铜锣声骤然响起。一支打更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迎面走来,身后跟着几位兴致勃勃、齐声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游客,格外引人注目。队伍行经大众茶馆,馆内传来梅林戏演员婉转悠长的“噫”“呀”拖腔,台下的四方茶桌早已坐满观众,甚至不少人只能站着欣赏……

  赶上周末和节假日,泰宁古城里办起“非遗巡演”,鱼子灯、桥灯、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让不少游客直呼“来值了”。不定期举办的“汉服Citywalk”等活动也让泰宁古城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里“刷屏”。

  不仅如此,在泰宁古城内还设立了全省首个乡村非遗博览苑,建设了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杉阳建筑馆等10多个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基地,常态化开展梅林戏、上青古乐、花灯、山歌等非遗项目展演,不仅丰富古城业态,还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与展演,共同擦亮了泰宁旅游的金字招牌。凭借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活力,泰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体验。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泰宁接待旅游人数达50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游客旅游消费总额达40.09亿元,同比增长17.8%。

  近年来,泰宁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古城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模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