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31日电(陈超越) “十四五”收官之年,战鼓催征。2025年上半年,福州港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目标,发展动能强劲,交出亮眼“期中答卷”: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港航建设投资劲增12.21%,顺利实现“双过半”。作为福建沿海港口的“领头雁”,福州港枢纽能级不断跃升,在港航投资和货物吞吐量两大核心指标上均稳居全省首位,并已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指标,充分展现其作为综合性国际深水大港的“硬核”实力与担当。
基建突破:大泊位大通道夯实基础支撑
聚焦大型专业化泊位和高效集疏运体系建设,福州港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福州港首个20万吨级集装箱专业化泊位在江阴港区建成投用,新增年通过能力29.3万标箱。至此,江阴港区1-7号泊位实现连片开发,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码头区,规模化效应日益凸显。充分发挥福建省内最优海铁联运条件优势,推动江阴铁路场站、集装箱堆场“两场合一”,增强运输通道韧性。6月份,江阴港区海铁联运到发量刷新历史单月纪录,同比增长68.3%,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大通道保障。
罗源湾港区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又一个30万吨级泊位——可门作业区6-7号泊位通过交工验收,9号泊位后方陆域工程顺利开工,标志着可门作业区连片开发实现重大突破。直通港区的可门港铁路支线正式开通运营,打通了大宗散货集疏运“最后一公里”,为打造国家大宗散货储运基地、提升港产全链条运营效能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上半年,福州港完成港航建设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12.21%,占全省港航投资的45.8%,占年度计划42亿元的51.2%。
腹地扩容:海陆“朋友圈”双向拓展
加快构建跨区域合作网络,海陆双向腹地持续延伸。
6月15日,装载3.6万吨南非精粉的“顺航发展”轮从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启航,驶向苏州港太仓万方码头,标志着福州港-苏州港“两港一航”水水中转“海进江”业务正式落地,通过闽苏港口战略合作,为大宗散货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更加有力运输保障。
年初在江西南昌举办的“丝路扬帆通联全球”福建港口推介会效应持续释放。江西首个省外“飞地港”——福州港(宁德)上饶码头在福州港三都澳港区开港运营,成功开通“江西-宁德-台湾”外贸出口通道及“萍乡赣西国际港—福州江阴港”海铁联运定点专列,内陆货源汇聚能力显著提升。
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延伸港口腹地。全国铁路首趟“一单制”多式联运班列成功从江阴港区启运,工业用盐全程无缝衔接直抵辽宁营口港,运输时效缩短约5天,物流成本降低10%。闽江“黄金水道”活力重现,“南平港—福州港—越南”江海联运首航成功,开辟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新通道。2025年上半年,南平—马尾集装箱江海联运完成8316标箱,同比大幅增长59.6%,闽江口江海联运中心建设不断提速。
向新逐绿: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
坚持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并重,绿色智慧建设成果丰硕。
深化示范引领、共享提升。依托福州港“工匠联盟”平台,选树福州港首批10项绿色智慧典型场景,强化先进技术的开放共享和发展品质的共同提升。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0-11号泊位获评福建省首个公共散货“星级绿色港口”,为辖区绿色港口评价树立了先进典范。
7月初,30 辆新能源牵引车在江阴港区、闽江口内港区成功交付。车辆系统集成了智能化的港内运输调度管理平台及远程可视化的AI监控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柴油1200吨,减少碳排放约3500吨,绿色作业体系加快形成。
筑牢安全发展基石。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通过深植安全理念、提升全域应急能力、拓展安全防线、浸润安全基因等系列活动举措,全面提升港口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服务升级:客货流通环境不断优化
聚焦人文服务提升,打造便捷舒适的港口软环境。
5月9日,针对盛夏需求,省福州港中心倡议推广建设“茉莉休憩”司机驿站,为进港货车司机提供可休憩、饮茶、纳凉的舒适场所。短短不到两个月,辖区各企业积极响应,29个司机驿站如茉莉绽放般覆盖港区,让奔波的货车司机真切感受茉莉花般沁人心脾的暖意。省福州港中心还倡导码头企业在入口处设置统一进港标识,构建标准化港口服务信息指引系统。现有13家码头企业已完成设置,有力彰显福州港开放包容、专业高效的服务形象。
坚持两岸融合、福港先行,推动福马“小三通”实现“两检并一检”,并首次开通“e福州”线上购票,旅客往来数量屡创新高。新增首条宁德-马祖-台北(高雄)“小三通”航线及宁德至台北货运直航航线,成功出运全国最高大龙门吊至台湾本岛,对台运输主通道优势不断巩固。
立足“福泽四海 港通五洲”使命愿景,福州港将持续聚焦枢纽能级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绿色智慧发展,大踏步迈向世界一流港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福建先行区和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展现更强担当、作出更大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