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4日电(熊明欢 杨帆)盛夏时节,福建省泰宁县乡村振兴热潮涌动,高校研学团队在古建筑间写生,村民在田间采收黄花菜,村书记在直播间推介农特产品,合作社工人有序打包新产品……这背后,是当地第七批驻村干部组建组团帮扶服务队,以“组团作战”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实践。
今年以来,为更好地推动驻村干部资源共享,泰宁县在第七批驻村干部中开展“泰有力量·筑梦同行”组团帮扶活动,统筹各级驻村干部力量,组建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6支服务分队,鼓励驻村干部“揭榜摘星”、跨村共建,推动特色产业“活”起来、乡村人气“旺”起来。
组团引智:“红色乡土”蝶变“研学高地”
“以前村里游客来得少,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大学生一来,村里一下子热闹了!”7月24日,杉城镇际溪村村民李玉梅望着前来写生的学生们,脸上满是笑意。这一喜人的变化,源于团省委派驻池潭村第一书记苏巧艺带领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分队的精准施策。
在今年该服务分队首次联席会上,针对际溪、王坑等村“乡村旅游有资源、缺人气”的共性难题,队长苏巧艺没有单打独斗。他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积极对接2025年度福建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风展红旗、如画三明”专项活动,将这些村纳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路线。
从线路设计、高校对接到服务保障,他带领分队成员逐村走访踩点,梳理各村历史文化、红色故事、生态景观等特色资源,为高校团队量身定制“研学写生+影视创作+红色教育+农事实践”套餐。
今年暑期以来,上海戏剧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40余所省内外高校的2400余名师生接踵而至。大学生们在美丽乡村画素描、在“80”小镇拍微电影、在古城街头展销农特产品,不仅带火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更让乡村焕发青春活力。
“暑假才开始不到一个月,我家民宿就接待了30多批学生,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杉城镇南会村村民余新东喜滋滋地说。
组团兴业:“田间黄花”结出“致富金果”
“以前种黄花菜,愁技术、愁销路,现在有合作社和企业的扶持,我们只管安心种!”连日来,泰宁县下渠镇大坑村村民冯跃龙望着田地里饱满的黄花菜,心里踏实了不少。
冯跃龙的这份踏实,源于三明市供销社派驻红地村第一书记、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第一服务分队队长叶炜的多方奔走与积极争取。下渠镇大坑村土壤肥沃,适宜黄花菜种植,但散户种植“小而散”、技术不规范、销售渠道窄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发展。
摸清“病症”后,叶炜组织分队成员实地调研,达成“抱团发展”共识。为破解“种不好”难题,他协调三明头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技术专班”,定期进村开展种植培训,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手把手”指导;针对“买难卖难”问题,他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推动市供销投资集团与仁寿堡家庭农场深度合作,指导黄花菜种植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优质种苗统一供应、产品按保底价订单收购。
更贴心的是,叶炜利用市供销社“明供优品”品牌效应,联合企业打造黄花菜专属品牌,通过包装设计优化、电商直播推广、展会集中推介等方式拓宽销路。
“今年大坑村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300亩,预计鲜品总产量可达260万斤,通过‘订单+品牌’双管齐下,将直接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3万元。”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冯爱明介绍道。
“黄花菜产业提升项目只是我们分队探索跨村共建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将统筹洋芋粉丝、红糖、油茶等各村特色农产品,通过联合培育品牌、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方式,积极推进农特产品抱团销售项目。”叶炜对组团帮扶的未来充满信心。
组团聚力:从“帮扶一村”到“服务一域”转变
“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光靠单打独斗。开展驻村干部组团帮扶活动,正是要打破单个村资源不均、各自为战的壁垒,让大家群策群力、抱团发展。”泰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林科城的话,道出了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思路。
今年以来,泰宁县精心组建的6支组团服务分队(由驻村第一书记与乡村振兴指导员共同构成),通过常态化召开联席会、开展座谈交流、组织外出调研观摩等多种形式,建立起“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各村发展诉求,精准汇总待解难题,再按需统筹调配各类资源,让优质帮扶力量精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县农业农村局下派的第一书记黄忠财,就敏锐捕捉到共建村在水稻制种技术上的短板。他迅速对接派出单位,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启动事宜。届时,260余户种植户将系统学习制种、茶叶种植、笋竹培育及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产业提质注入“技术活水”。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攻坚”,从“各自为战”到“资源共享”的转变,背后是泰宁县一套成熟机制的支撑:通过建立轮值管家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推行“揭榜摘星”机制激发干事活力,实施“充电赋能”计划提升履职能力,完善双边考核体系压实帮扶责任……多管齐下,有效激励驻村干部“组团作战、合力破题”,推动帮扶资源精准滴灌到乡村发展的“痛点”“堵点”上。
据统计,组团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已联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6个、基础设施提升项目47个,惠及全县多个乡镇。
如今,行走在泰宁的乡村大地上,组团帮扶的合力正持续释放,特色产业在联村协作中焕发新机,乡村面貌在资源统筹中不断蝶变,村民的腰包在抱团发展中越鼓越实……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铺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