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逐梦山海 扎根基层 福建青年学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东南网7月19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赵淑敏)今年漳州诏安荔枝丰产,不少农户却面临滞销难题。闽南师范学院毕业生、诏安县2024年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许海正,发挥艺术设计专长设计出谐音闽南话“你知道”的荔枝文创IP“荔仔”。这一圆润可爱的形象迅速走红,“买荔枝送文创”模式带动荔枝销量显著增长,切实增加了农户收入。

  当前,一批又一批像许海正这样的福建青年学子循着这样的足迹出发:有的奔赴宁夏、新疆、西藏的广袤大地,有的扎根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平潭的山乡沃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知识作笔为振兴添彩

  许海正是土生土长的诏安人,去年怀揣振兴家乡的热忱,成为诏安县深桥镇的一名志愿者。工作之余,他深耕乡土调研,走访古街庙宇,向老艺人学习技艺,结合收集到的民俗故事,设计出油纸灯笼、圣侯巡安系列民俗文创,以及融入诏安景点、美食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手机壳等产品。

  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在今年当地年货集市上表现亮眼,7天销售额达8000多元,每月文创及定制收入稳定在3万元左右,收入又被投入到诏安特产系列文创开发中。“真正的乡土文创,不是玻璃柜里的艺术品,而要成为能攥在农人手里的增收账本。”许海正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诏安振翼文创工作室,挖掘推广诏安及闽南文化,让创意之花绽放在农人的账本上、孩童的课本里、古村落的飞檐间。

  三年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毕业生林燚炜加入福建省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初到周宁县李墩镇,种粮大户李立新举着腐烂的马铃薯拦住他:“小林,你是大学生,这病你书本上有学过吗?”当时李立新的80亩马铃薯因青枯病和软腐病并发,薯秧成片倒伏。林燚炜带着团队在地里蹲守三天,请教专家、查阅资料,最终用微生物菌剂和滴灌追肥技术挽回九成六的收成,让老李多挣一万五。

  随后,他发动3名团员青年组建“田间120”,为18户农户的2000亩土地提供86次技术服务,在7个示范田推广马铃薯新品种。面对“花架子”的质疑,他带领团员建起植物组培室,历经千次实验,培育出的金线莲苗如今已在林下基地茁壮成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科技苗”。如今,担任周宁咸村镇上坂村党支部书记的林燚炜,正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新一批志愿者。

  基层淬火让本领扎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聂瑞敏,如今服务于南平邵武市张厝乡人民政府。初到张厝乡乡建站,他就面临一项艰巨任务——三个月内完成全乡326栋房屋的安全排查。这些房屋85%以上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栋需开展5大项93小项检查,他每天要走访15-20户,用手电筒反复照射墙体,用尺子测量裂缝,生怕遗漏任何隐患。

许海正(右)在文创集市推广诏安文创产品。
许海正(右)在文创集市推广诏安文创产品。

  张厝乡部分村落偏远,洋半天村小组海拔1300米,需行驶一个多小时盘山公路,第一次上山时,车身剧烈摇晃让他胃里翻江倒海;有些村小组只能步行,需穿过芦苇丛生的泥泞小路。更难的是村民的不理解,“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查什么查?”“闭门羹”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天仅能排查3-4户。

  在分管领导的鼓励下,他跟着村干部老熊学“巧劲”——用方言拉家常、当“自家人”,再做“实在事”。三个月里,他徒步走遍6个村61个村小组,累计步行200多公里,崭新的鞋沾满山野痕迹,终于完成排查及信息录入。从“摸不着头绪”到“得心应手”,聂瑞敏在一次次挑担中蜕变:“乡村振兴的战场从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攻下的,但只要敢接、敢扛、敢闯,就没有跨不过的山、趟不过的河。”

  “从军营到基层,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担当。”退伍军人、龙岩市武平县民主乡乡村振兴志愿者刘欣鑫的这句话,是他基层服务的真实写照。2024年“6·16大暴雨”突袭时,他主动请战,蹚着齐膝泥水巡查河道,转移群众时背着老人、抱着孩子,在洪水里踩出稳稳的脚印。直到黎明前最后一位乡亲安全抵达安置点,他才发现湿透的衣服早已贴在身上。灾后三次驰援中赤镇,他双手磨得血肉模糊,仍用肩膀扛、用双手拽,清理淤泥与杂物。

林燚炜(右)在山里劳作。
林燚炜(右)在山里劳作。

  在基层,刘欣鑫身兼多职:田间地头帮阿婆晒稻谷,组织全乡经济普查……他渐渐懂得,乡村振兴没有“主角光环”,只有红马甲上的汗渍和磨破的边角。如今,他已成功考取原服务单位民主乡人民政府的乡村振兴岗位,“将继续带着为乡土燃烧的初心,把根扎进泥土里,让‘扎根’的誓言长成大树。”

  守护成长在陪伴中收获

  “人既要被繁华震撼过,又要被质朴感动过,这两种体会之间,丈量着一个生命能够拥有的宽度。”《半山文集》里的这句话,让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叶智媛放弃了留学机会,在宁夏的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支教故事。

叶智媛在宁夏与学生合照。
叶智媛在宁夏与学生合照。

  初到宁夏,漫天黄沙曾让叶智媛心生落差,但第一次站上讲台,她便被这片土地孕育的蓬勃生命力打动。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宁夏,她身兼数职:班主任、7个班的历史老师、备课组长、办公室干事,还兼任舞蹈老师。忙碌的工作让她有了更多与孩子深度交流的机会。

  “老师,你会跳舞吗?我好想知道在舞台上跳舞是什么感觉。”一名学生的怯问,让叶智媛决心开办舞蹈社团。孩子们对舞蹈视频意见不一,她便以支教故事为蓝本,编排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播种》。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舞蹈,数不清八拍、踮脚颤抖、旋转撞成一团是常态,但他们总用笑容掩盖失误,休息时仍默念节拍、比划动作。历时八个月的坚持,这支承载着相遇与陪伴的舞蹈,在今年4月获得自治区舞蹈大赛中学原创组二等奖。

  “长大以后,我要像叶老师一样,学一身本领回来建设宁夏。”孩子的话点醒了她:支教的意义不是移植树苗,而是帮他们在故土找到扎根的勇气与生长的力量。正如她所说,真正的价值在于让脚下的土地焕发光彩,真正的成长是把看过的世界化作建设家乡的力量。

  2024年8月,闽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缪晓静拖着装满画笔的行李箱来到宁德咸村镇咸村中心小学,开展乡村振兴支教志愿服务。开学第一堂美术课,她让孩子们画“我的家乡”,本以为会看到斑斓的田园风光,结果大半画作是歪歪扭扭的方块房子和单调的太阳。

  为了打破孩子们“我不会画”的心理壁垒,缪晓静因材施教:低年级(1-3年级)设计手指画、树叶拓印、黏土捏塑等趣味课程;高年级(4-6年级)加入“太空里有什么”“设计未来校园”等创作性内容;还通过跨学科融合,为语文课古诗配画、在科学课中观察自然作画,让美术成为一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一年支教时光里,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从“我不会画”到主动展示作品,从攥紧铅笔的颤抖到挥舞画笔的笃定,从躲在角落到点亮展台……美术课教会他们的不只是调色与构图,更是自信与表达。“当你递出一支彩色铅笔,当你蹲下身倾听画里的故事,便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发光的种子,它在泥土地里扎根,在晨露里发芽。”缪晓静希望成为托举翅膀的风,成为点亮星空的火,把美育的种子埋进每座山里,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绽放出最磅礴的春天。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