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5日电(记者 吕明)在福建泉州石狮的人民路上,一个挂着“代写侨信”的小摊摆了几十年。一张桌子、几本泛黄的字典和几块压书石,福建泉州最后一位代书先生姜明典就这样坚守着,为海外游子写下一句句家乡的牵挂。闽南语称“信”为“批”。历史上,闽南番客下南洋谋生,将在异乡打拼的钱连同信件寄回家乡。这些“银信合一”的家书记录了海外游子与家乡眷属间的深厚情感和经济往来。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在收拾桌面。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正在演示侨批的书写内容。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市民从姜明典摊位前经过。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展示代书的侨信底稿。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展示手写的侨批信封。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桌上几本泛黄的字典和几块压书石。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石狮街头代送侨批的“水客”主题雕像。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4日,游客在福建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里参观。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4日,游客在福建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前拍照。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4日,福建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展示的侨批信封正反面和信纸。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侨批往事》情景剧在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上演。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侨批往事》情景剧在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上演。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图为7月13日,姜明典与顾客交流。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侨批及其相关的信局、侨厝等迎来了保护传承的有利契机。而今,以侨批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纪录片、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侨批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