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3日讯(本网记者 李霖 通讯员 余安然)傍晚的后溪中心小学旁,路灯沿着村道亮起温暖的光;盛夏的实践站宣传栏前,家长带着孩子查看暑期活动课程表;崎沟红色文化展厅里,小小红崎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这是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的日常图景,也是其多次入选“全国文明村镇”的密码:以硬件焕新破解民生痛点,以文化浸润激活文明基因,以机制创新重塑治理逻辑,让文明的“荣誉勋章”张贴在老百姓房前屋后、街头巷尾。

硬件设施提档 村容村貌焕新
走进古镇、古街,品味厚重的人文气息,穿梭乡野、山村,感受自然生态之美。后溪镇给市民游客带来的,除了与别处不同的惊喜和体验,更有着文明创建的累累硕果。

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原则,后溪镇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人居美、环境美、生态美”工程,以文明之光照耀发展之路,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年初,崎沟村后溪中心小学路段新增27盏路灯,优先覆盖急险路段,照亮了孩子的放学路,这一项目还将扫除全村照明盲区,点亮民生“暖心灯”。这也是后溪镇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开展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后溪镇建成苎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完成多个村庄道路“白改黑”、绿化改造,对重点区域空中缆线进行规整处理,开展建筑物外立面提升改造项目,利用收储地块建设临时停车场……成功化解了乡镇环境杂乱、设施陈旧等诸多问题,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齐美”的华丽转变。
村镇环境专项整治,提升了乡村颜值,也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溪西村、崎沟村、后溪村等持续开展美丽庭院评选,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挖掘良好家风故事、倡导乡风文明,以“小家”美带动“大家”美,以“小庭院”撬动“大文明”。港头社区村民利用自家车库打造“萤火虫”公益图书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村居孩子的星空。
文明浸润日常 新风浸润人心
环境改善的同时,文明新风持续孕育。去年,三兴社区入选市级城乡文明融合创建试点村。2007年实现整体搬迁以来,社区同步深化移风易俗,依托老人协会组建红白理事会,鼓励大家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共倡新风。
不仅如此,三兴社区还依托文明实践站平台设立“文明小讲堂”,活用“积分制”,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内容巧妙融入课程活动中,使文明理念在社区内生根发芽,成为居民日常,推动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通过平台搭建、带动引领,文明创建亮点纷呈。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各自特点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站一品”。后溪村利用霞城城隍庙、城内遗址、闽台古镇等,因地制宜开发闽台文化研学课程;崎沟村联合高校志愿队,培育了小小“红崎”讲解员队伍,让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被一代代颂扬铭记。
文明之风也不忘吹拂后溪最偏远的乡村。卢妈妈爱心队走进黄地村开展“高山夕阳美”项目,建立了详尽的“一户一档”长期服务机制,为老人量身定制守护方案,为这里孤寡、失独和留守老人撑开了一张立体支持、多层服务的网。
助推机制创新 文明常态长效
今年以来,后溪镇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了“四查合一”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整治市容市貌、公共设施、交通秩序等多方面问题,坚持常态长效抓日常,压实各方责任抓整改,助力打造更清新整洁的优美环境、更文明守规的优良秩序。
“垃圾落地”“乱拉电线”“通道堆杂”,时间、地点、问题、责任单位、责任人……后溪镇建立健全评分制度、通报制度、问题整改制度、过程奖惩制度等,推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各项指标有效融入日常工作,以“文明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外修“颜值”内塑“气质”。后溪镇还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选树道德模范,挖掘辖内先进典型,在全镇营造形成“树好人、学好人、做好事”的良好氛围;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树立绿色阅读、健康上网的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依托线上线下媒体平台,打造文明传播矩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弘扬社会文明风尚。
近年来,后溪镇持续内外兼修擦亮“全国文明村镇”金字招牌。后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紧扣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常态长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绘就环境优美、风尚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和谐画卷。